close

000000000000000000000.jpg

窄門(La porte étroite,André Gide)

      "窄門"看完了,最大感受:這是另類的"恐怖的小說".這小說裡既無暴力,也沒有鬼怪情節,甚至沒有劇烈的爭吵場面,它談的是一段未有婚姻結果的感情.

       男女主角自幼即相熟,很早便認定彼此是對方終身伴侶.但是女主角阿莉莎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她認為世上最大的永恆幸福就是獲得神加持寵愛的幸褔,但這便是整個故事恐怖的來源.至於她為何會如此想,原因可能是當時大體的社會環境有關,小說設定的年代是法國的188x年,其次是家庭的經歷,阿莉莎的母親露西爾是個美女,吸引著階層完全不同的銀行員布克林上門求親,,她雖是一個牧師養女,但天性與具有高度宗教傳統的家庭生活大不相同.兩人婚後,露西爾的病態逐漸顯現,最後甚至與一個軍官私奔.可能因為自幼聆聽牧師外祖的傳道,或受母親叛離家庭背德的影響,讓阿莉莎逐漸地形成了前面所說的神寵的最大幸福的觀念,而要得到這種幸福就需要通過神考驗所設定的"窄門",因此需要拋開一切自私與慾望的誘惑,控制,方有機會踏上窄路,進入窄門.先是她的妹妹朱麗葉也愛上了男主傑羅姆,阿莉莎因此有意相讓,後來妥協成讓朱麗葉先結婚,然後才談自己與傑羅姆的婚事,主要目的仍是在要在朱麗葉先獲得幸福後才考慮自己,最後因為不捨父親孤獨一人,而始終拖延著可能的口頭婚事約定,等到她父親過世,她還是一直遷延著未訂婚約.同樣的傑羅姆對於愛情的追求也受制於他受的教育,與社交範疇的影響,雖然他對於阿莉莎始終若即若離的態度與想法,一方面感到痛苦,一方面卻也尊重,甚至是從他心底升起了一種對於慾望對抗的抑制,壓抑了自身的肉體慾望與情感,這可能與他自幼喪父,是母親刻苦劬勞下養大又受過高等教育的歷程有關,等到他終於忍無可忍空蕩的心靈再去追尋她時,阿莉莎已孤獨的病歿於療養院中.

       然則阿莉莎真的如此甘願於,或真的相信完全的犧牲自我,克制自私,壓制情慾來追求神寵的幸福嗎?當然不是,在這本以第一人稱構成的小說中,除了傑羅姆的"我"事主述角色外,與"背德者"風格一致,紀德在文本中穿插了阿莉莎與傑羅姆間往來書信的內容,有著阿莉莎書信中的"我",加上最後一部分是阿莉莎生前的日記內容,又是一次的阿莉莎私密中的"我".後面這兩個阿莉莎的"我"其實極其不同,在書信中,傑羅姆看到是一個處處以神旨意下的幸福為尊崇,高遠,聖潔的阿莉莎,動輒引用了詩歌,聖經,文學,或是名言,有關於神是如何定義的,她便要這樣的遵守,也無意中暗示或導引了傑羅姆的心態,他為了順從活是贏得這段情感,必須壓抑的本心,因此他痛苦,他煩悶,他畏懼,他怕一個行諸不得,便會讓阿莉莎拂袖而去,怕觸犯了她的天條,她的信仰,她幸福的追求,所以他只能在他的愛情裡先加入了不純粹的元素,這個不純粹的元素便是獲得,而把他的愛情置於其後,卻乏了衝動,也失去了幸福.而偏偏阿莉莎疑懼於這種可能永恆的愛情獲得,可能受她母親與人私奔這一反例的影響,她認為人間可能沒有單純的永恆的幸福,只能先從神的"窄門"通過才偶這種可能,但是當她真正的遵照著想像中的神的窄門窄路前行時,她自己也感到疑惑與痛苦,所以在日記中的"我",讀者能夠看到一個每日每篇都在發出質疑,質疑的對象就是"神",追求神獲予的幸福的窄路與窄門竟是如此的令人痛苦,窒息,與孤獨,她憤恨,她疑懼,她恐慌,她孤獨,她最終是從疑慮到幻滅,對於神的窄門想法的幻滅,但為時已晚,她的身體已經無法讓她的有再次選擇的機會.

       與"背德者"一致,道德的制約,信仰的制約,在紀德的作品裡都成了被暗中批判的對象,一如前面所讀王爾德的童話,其實是反童話,紀德與王爾德一樣,他對這種達成幸福的前提假設條件是高度質疑的,我寫王爾德是用他可能更喜歡飛蛾撲火強調當下冒險積極的人生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永遠的快樂幸福,而"窄門"應該就是對著他的反意,那就是寬門,寬路,從文本中引用的經典,宗教信仰神意上的寬門是通往地獄的,但是這種路途快樂的選擇通向地獄,路途痛苦的選擇通向幸福的概念合理嗎?這是紀德想要探索的.阿莉莎在自己日記裡留下這樣的句子"難道有一種比愛情更強大,更甜蜜的魅力在暗中吸引我?啊!要是能夠借助愛情的力量,將我們這兩個靈魂同時帶動,待到愛情之上".她雖然期待著兩個人可以一起攜手通過窄門,但通過窄門只能是犧牲兩人的愛情,放縱自我的愛情,原來在神的窄門中,放縱自我是一種罪.但是通過窄門,便進入天堂嗎?對於阿莉莎來說,她尋求的與其說是幸福,不如說是尋求的神所強調追尋幸福的"那番無限的努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幸福與德行合而為一.原來,通過窄門就是幸福了,整個努力,通過窄門的努力,可以讓幸福和德行合而為一,正是這種叫紀德不能理解的困惑讓他提出了對於過度虔誠信仰的質疑,因為阿莉莎明明是痛苦的,哪來幸福,順道的她讓自己與傑羅姆都丟棄了人類最原始自然的生物本心,那麼這種道德,信仰的抑制究竟又有何足以稱道的地方呢?努力為了宗教信仰,犧牲了自己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反而是與軍官私奔從此再也沒有出現的阿莉莎母親,她,放縱自我,才有可能找尋到自記的幸福.而未了與母親相反,兩個年輕人約束自己的情感,犧牲了自己純真的愛情,阿莉莎最後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又有何意義?這才是紀德的大哉問.

        從這裡我們大約能猜出紀德的作品對於道德,宗教教條,或是過於限制個人的社會價值條框是有著一定疑義的,也能看出他對於源自社會對個人身體,心靈的自然自由壓制的不滿,與反對,他對自由的提倡與渴望應該多數並不是源自於經典的閱讀,而是從觀察社會中許多個體活動呈現出的行為,語言,與選擇結果下的一種經驗體悟.因此,從表面上"窄門"是一段相當令人不解的愛情故事,許多人讀後應該會認為這兩個主角太做作,明明彼此喜歡,卻好像每天都只熱衷於做做著詩歌對唱,相互寫信,一直不明說清楚兩人的關係與意圖,也不積極爭取,但實際上,故事應該放在作者積極營造的宗教被竟上面去看,才比較能夠體會作者的意圖.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