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恨的囚徒: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Prisoners of Hate: The Cognitive Basis of Anger, Hostility, and Violence, Aaron T. Beck )
這是一本討論人們情緒中"hate"這件事的書籍.我對hate的理解就是恨,至於翻譯選擇以忿恨,忿怒,憤怒等名詞來表現意思差不多,但個人覺得這讓它有了指向性的隱含意思,好不好不知道,但肯定稍微縮窄了範疇.
Beck在這本書中探討了忿怒是怎樣形成又為何會失控的問題.他觀察到當群體被某種仇恨與忿怒包圍時所產生的暴力,衝突乃至發動戰爭等外顯現象,隨後探究其中的原因,找出誘發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情境因素,與環境狀態.隨後也發現這樣類似的情境,心理狀態的變化產生的暴力現象也出現在社會暴力事件,家庭暴力事件中,於是他便根據這樣的情境與暴力應對現象,找出其間的關聯與解決之道,試圖降低或減少,消彌這些暴力,他結合心理學中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經驗,給出了個人與集體減少衝突,暴力,仇恨的解決方法,
今天的世界充斥著暴力,衝突與危險,從個人生活,職場到群體,組織的活動,從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到民族仇恨,國家戰爭,層出不窮.這一切都離不開人們被忿怒的情緒給調動,成了忿怒情緒的囚徒,無法自控降低忿怒與暴力的因果迴路.從Beck的角度,他認為這是人們內在溝通系統出了問題,內在溝通系統包括了一個人對自己與對他人的期望與要求受制於某種嚴格的期望與強迫規範,當自覺這些期待無法被滿足時,就會產生某種失望與沮喪的情緒.也就是說人們心理的特定信念模式會被ㄧ組特定情境激發,從而產生想法,這些公式化思維或信念構成一種特定脆弱,當相關情境被激發時,它會塑造人們對該情境的自動解釋,而信念賦予情境意義,然後在自動浮現的思維中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忿怒的來源在於當自身所擁有或建構出來的情境與信念遭到他人否認,抗拒,排斥,或是認為他人當下言行所表現的正是對自己情境框架的否定時,人們便會心生對抗此種外力的自我防禦機制.
這種自我防禦機制的最初展現便是明顯的敵意,人們在特定遭遇中的感受,取決於受到此遭遇後的詮釋,也就是人們賦予它的意義,人們要是面對特定遭遇時所解讀出來的意義是"我有危險",那麼可能會感到焦慮,若是解讀為'我被冤望",可能會生氣,因此若不能正確的詮釋對面情狀時的意義,很可能就會被錯誤的情緒反應給綁架進而做出錯誤的行為回饋.那麼人們錯誤的詮釋情境的情形是如何產生的呢?
人們傾向於認為他們自己,與自己所在團體或個人基本價值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因為人有利己主義的傾向,容易產生脆弱的自我認知,總是要求他人應該服從自己的認知,加上有著原始的泛化和過度概括的錯誤思維方式.一般人對自我中心的認知僅僅是一個人包覆在自我當中,低估了它在解釋我們的經歷及保護和增進切身利益的重要作用.基因演化將這類的自利性偏差,貪婪,和自衛列為優先考量,這種自我的中心定位與定義不僅透過生理快樂和痛苦,也透過心理快樂和痛苦加強.因此當自我的定義被滿足,可以提高自尊,反之,則成了自尊的降低.而隨著初步自我意識的建立,個人會根據自我利益進行思考與計畫,但這種程序化導向可能被社交壓力凌駕,以符合群體的準則與規定,所以自尊類似一部測量器,迫使人們擴展資源和領域,並記錄對於領域的評估,當有價值的領域被擴展時,人們就感到快樂,反之,人們感到痛苦,當人們在實現目標與擴展領域受阻時,就可能採取防禦機制冒犯並攻擊傷害他們的人.
此時人們的信念和訊息處理系統在確定感受和行為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規則,信念來解釋或曲解他人訊號,因此當人們過度的依賴利己所強調的個人成功或國家優勢的重要性,就會落入心理陷阱,認為競爭對手,外部群體成員,或其他國家公民不如我們有價值,而從演化經驗中保留下來的處理訊息原始機制會影響我們判斷跟自己不同的人,認知偏誤也可能導致我們隨意地將行為與信仰與自己相衝突的任何人視為懷有惡意,敵意,隨著認知結構的收緊,我們自然會將他們當成是敵人,不管他原來是自己的朋友,親友,甚至配偶,或是其他國家,種族,其他政黨的人.這套心理機制的前行順序總是這樣的在引導人們的行為,從個體,家庭到社會,國與國之間的敵意與憤怒轉為暴力行為皆能看見這樣的傳導模式.
當我們理解了忿怒轉為暴力的傳導是因為人們的認知問題和利己偏見而來,我們就必須走向改正信念認知與走向利他主義了.人性中有自我範圍外的另一面,那就是依戀,利他主義和合作.善用這另的一面,那麼我們機會放寬自我防禦機制的範圍與程度,如此便能在傳導機制誘發的初期降低它觸及的可能性,而要減低由忿怒轉為暴力行為的另一個方式條件可以配合使用心理干預措施,讓人們走出忿怒,阻斷暴力的前因.人們其實天生俱有利他的行為能力,這可以可以平衡或克服自我範疇所產生的敵意傾向.而們們也具有強大的理性思考能力,可以修正偏見和思維扭曲.
人們的利他基因可以誘發和他人合作的可能,想要達成合作普遍需要需要同理心,同理心能讓人了解他人感受,它可以在人際互動時,把認同情緒從一個人悄悄傳遞給另一個人,運用同理心來幫助控制利己精神的過度氾濫誘發.所謂心理干預就是透過一些技巧,把不好的信念轉化為好的信念.當我們受到傷害時,我們的防禦機制會轉生為生氣,懷疑和不信任. 這時就容易讓人陷入產生'恨"的遞迴循環,此時若我們存在自我檢視和修正信念的緩衝機制,自然能夠擺脫人為忿恨囚禁,失去了成為自己主人的時刻那種不好的情境中.
純粹就是寫一些內容大意的刪縮,書籍理念雖然不錯,但個人對於此書沒有很推.畢竟對沒有知覺到自身有嚴重自我意識偏誤,或是早就因為錯誤信念深陷仇恨牢籠的人來說,完全是沒用的,他們意識不到這點,解決的方式,應該是在書的開端看看能否增加一些個人自我檢測的量表,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知道自己是否就正是忿恨的囚徒,或是是接近這種狀態,才有機會提供說服力給大眾是否要繼續讀下去,反之單純只是知道忿恨與暴力間的傳導關係,應該沒太多用處,看看也只會多感慨"忿恨的囚徒"居然成了一種普遍社會現象而已,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