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The Son Also Rises: Surnames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Mobility,Gregory Clark)
前段時間,身體微恙,休養了一個多月,這段期間暫停閱讀,這裡自然也跟著停了.
"父酬者"是一本約10年多前的出版的翻譯書,作者試圖用一個比較奇特的觀點角度,切入分析所謂的世代階級地位的維持程度,或者變動程度,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在工業革命之後,傳統貴族的地位逐漸的不若過往,新一代的人只要在某些領域,如商業,科技,工業成果上能有卓然成就,也可以在社經地位,階級位階向上流動,加上上會的逐漸開放,這之後逐步形成了一種觀點,就是現代社會階級流動的速度比過去快,一代人受到前幾代在財富,身份,所得,職業上的庇蔭能力正快速降低,但這本書的作者Gregory Clark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角度,指出其實現代社會的人地位,階級位階仍然牢牢地受到前一代,甚至300年前祖先階級地位的影響,他指出階級,財富,地位能力的僵固性,延續程度比我們以為的更強大.因為強大的父蔭階級其實是會透過各種方式來延續他們的後代去維持家族早已存在的位階優勢,一如最近新聞很大的波波醫生,他們的前一代基本上都是正牌正統醫學院出身,但可能基於方便,或是後代在先天智力,能力已無法靠正常管道延續家族榮光,所以就以家族的金錢去買一條捷徑,讓他們的後代持續霸佔醫學行業,或是至少維持家業.
Clark的研究方式有些特殊,他採用"姓氏"這樣的變數,找出500年哪些姓氏是屬於貴族,然後看看這些姓氏的後代在財富,學歷,行業維持上的程度,藉以得出一個貴族家庭需要經歷多少年才能因為社會的多元變動而逐漸地的洗刷到一般普通人的階級裡面,也就是貴族向下流動的速率與維持率.,根據Clark的研究結果,說的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祖輩的社會地位之間的維持率約為0.75.而這與當代大多數研究算出來的0.4差了很多.因為如果相關性是0.4的話,那麼祖輩的影響大概在3-4代之間就消失了,即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但如果Clark的計算是正確的話,那麼祖輩的影響將能持續10代左右. 在以統計方式認證的數據之後,為了對這樣的推論以全球範圍的廣泛適應,Clark在書的第二部分以大量的例子來說明,從英美北歐到中國日本都有.許多的特定個案都顯示社會流動性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即使是一些自認為社會流動性很高的地方,比如美加,或是那些祖輩餘蔭早已因為新的民主革命給去化之地,基本上0.75這個數據都是依舊維持的.
這個0.75維持率的影響力表達了祖先庇蔭比後天培育重要,Clark認為維持率的影響力應該比後天培育大三倍.但是0.75並非代表富有的人永遠富有,這是因為任何社會現像都會逐漸回歸平均值,另外隨機性也是很難消除的.0.75的真正意義是人的階級很難大幅改變,一般來說,人回歸平均值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改變的,比如世界首富的兒子雖然可能無法持續富可敵國,但依舊是大富或小富即安的可能性較高,他的孫子可能衣食無憂,重孫子可能生活小康等,這種緩慢的台階雖然會因為隨機性的存在而加劇或逆向,但是往往更常見的是隨這階級交往與固化的持續,反而能有機會進入他人難以進入的未來致富,新科技的參與,而形成強化循環的現象.
基本上,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作者的這個研究.他的研究結果看似有所得,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明顯的與時代有所捍格,也就是他的研究一開始就選擇了幾百年前的貴族為標的,所有的研究方式都是架構在這些與全人類社會人口相比而言的少數,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研究所算出的維持率確實或許可以代表這些貴族影響力的持久性,但是今日社會勃發蓬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有更多,大多數的平民藉由新的社會形態,科技發展,研究而逐漸的向上流動,這個人數比率相比於貴無之間的比率可以說時毫無比較性,就算台灣五大家族的財力勢力今天依舊,但是相比200前他們對於社會控制的重要程度,早已大不如前,因為有更多的原先平民藉由創新,經商,從政,而達到與他們同等的地位,而一般人縱使沒有做大幅的階級躍升,其實比起前幾代以務農務工為主的先祖,很多人是邁入了中產階級的角色,因此從全人口的角度來看,個人以為這個研究最多只能反應過去貴族勢力維持的強勢力道,卻不足以說明社會階級固化依舊與過往相同,所以我認為作者的結論是以偏概全的,這本書的許多推薦者也是陷在同樣的思維謬誤推論上.
Clark使用"姓氏"作為一種工具來追蹤家族的社會地位,他認為姓氏可以跨越數個世代,成為一個有力的指標,用來觀察長時間範圍內的社會地位變動,透過統計學的方法,結合不同國家與時期的歷史資料例如:教育成就,職業,財富等來衡量家族的社會流動性.Clark發現無論是在封建時代的歐洲現代的美國,還是中國,印度等其他國家,社會流動性其實都非常'緩慢',即便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家族的社會地位通常需要數個世代才能明顯提升或下降,Clark的研究結果與一些主流的社會流動性理論相矛盾,他認為,政府政策,教育普及或經濟發展等外部因素,對於社會流動的影響比預期中小,家族的社會地位,更多受到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或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書中提出了"精英階層持續存在"的現象,Clark認為儘管經濟系統或政治制度改變,但某些家族長期保持其在社會中的優勢地位,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Clark提出一個類似"自然法則"的觀點,認為社會流動性在各個社會中呈現出相似的趨勢,即它的速度有一定的上限,無法輕易被外部干預大幅加速,在書中挑戰了許多關於現代社會流動性的"樂觀假設",例如機會平等可以大幅改善社會流動,而他的結論顯示,家族的社會地位變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與我們所認知的狀態,有這明顯的差異,因此端看讀者自己是否要完全接受這種說發法,而我認為大概只有純研究社會學的在城的可能性才會較高,其他領域的看法恐怕未必認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