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The War Below: Lithium, Copper, and the Global Battle to Power Our Lives,Ernest Scheyder)
這本"鋰戰"不論是中文書名,還是英文書名,其實都有一點稍嫌偏離文本意思.它其實聚焦的是鋰,以及部分的稀土開發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而且主要是以美國當地的大型鋰礦場開發個案所遇到的環保對抗,衝擊,與反對力量干涉所帶來的省思.甚至許多部分主談的基調其實是Greenwashing: 俗稱為漂綠,這樣的問題與讀者依據書名可以想像出與什麼大國之間的鋰礦爭奪戰是不太有直接關係的.
當然,美國人談鋰,跟大國競賽還是有關係的.文本中許多地方明確的指出美國人當前絕對需要自主開發鋰礦,最好能掌握鋰電池製造需要的所有關鍵程序,與控制攸關戰略地位的產能,不能像過去一樣只仰賴從海外,主要是透過經由中國製造而來的鋰電池,因為不改變的發展,將使美國的未來經濟與能源需要陷入被動,且可能因此丟失能源,稀有金屬戰略上的優勢位置.因此,雖然鋰是攸關能否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或是未來的環保需要,但從根本來說,驅動作者主張並撰寫一本強調在美國需要主動開發目前在國內被封閉,被保護,被封禁等禁止開採鋰礦,而因此會遭遇許多問題的書籍的根本因素,還是在於對抗潛在的能源戰敵人.所以本書雖然未曾強調戰略,戰爭之類的事情,但作者根本的心態是建立此種信念上的.
漂綠,這個名詞應該是近年才頻繁出現的,它的意思大體上是說將一件生產或消費行動,行為包裝成爲符合人們眼中環境保護,或號稱能夠減低碳排放,但實際上並未能達到以上的目的,甚至可能還因此更不環保,更增加碳排放的意思.本書雖始終將文本焦點放在鋰礦開採個案可能出現的問題,但實際上,一個簡單的思維應該從為什麼要開採鋰礦開始?!無非就是因為巴黎氣候協定,或是國際上對於環境保護的需要開始疾呼,或強制施行減低對石化能源的需要.內燃機讓位給馬達,電動汽車的興起,加上更多手持式3c商品的出現,引領人類對於電力需求,電力儲存形式依賴的改變,它一方面改變發電源頭,以太陽能,風力,核能來取代煤,石油燃燒的方式正在進行,另一方面儲存電能的需要也被提上了檯面,而鋰這樣元素正是在鋰電池這樣的需求上被發現,找到的.因為鋰是能夠保留電荷能力最強的元素.但因為它的特性,所以又需要鈷以及其他稀有元素才能達到有效控制,避免爆炸燃燒,所以談鋰礦的開採,談稀土的瘋搶,都是基於鋰電池的生產,製造,維護,回收,再利用等需求來的.
但問題就來了,減低對於石油,煤等石化能源的需要,降低對它們的開採,改採用太陽能面板,風力發電機,核燃料棒一方面確實符合降低碳排放的要求,但是有沒有可能在製造面板,風力扇葉,核能棒的過程中其實是增加了某些未被重視或找到的碳排放?!如果是,那這種能源來源的替代有沒有許多漂綠的成份在其中?而以馬達取代內燃機,鋰電池替換燃燒,這種鋰的開採有沒有可能比開採煤,石油產生更多的環境污染,增加部分,或甚至更多的碳排放.因此當人類當前稱這些新型能源的取得,利用,有著改善碳排放的能力時,作者卻發現,美國政府至今依然限制著許多鋰礦開採的申請,環保團體依舊在這些礦場附近常駐抗爭,抗議,甚至不惜以命相搏.以至於美國對於鋰礦的開採量,鋰電池的生產製造上始終落後在中國之後很遠.這本書就是Scheyder去探訪那些目前被美國政府封禁,或是暫時處分不能開採,但是已經有大型礦業公司注資等待環評通過,環保團體撤離的礦場案例,這些案例包括了因為稀有植物遭到滅絕可能的礦場:流紋岩嶺鋰礦場,因為生物比如鮭魚棲地保護而封禁:阿拉斯加卵石礦場,輝銻礦場,還有最常見因為尾礦處理不當至崩礦損及人類環境的災變疑慮的礦場.
鋰等稀有元素的開採,與一般煤鐵開採最大的不同,在於若是鋰礦存在於硬岩層中,基於稀有性,它佔有的比率一般不會太高,但是開採的時候又不可能只挖鋰礦,一定是全部的硬岩都挖出來,然後透過機器粉碎後,再以注入大量酸液或化學藥劑的方式去取得鋰.於是這產生了一個問題,那些不是鋰的廢料,與融合酸液的物質該如何處理?照本書所說當前的做法,便是在礦脈附近建一座儲存場,將所謂開採下的尾礦集中於此,通常會形成一座超級大的尾礦壩堆積在山中,一座常見的尾礦霸可以達500英尺高,面積有6平方英里,然後再興建廣大的尾礦池注入大量的水,將尾礦沉積於此進行漂洗,取得必要的鋰後,剩下的物質不是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便是繼續的堆放到尾礦壩,任意棄置,也就是為了開採佔比極少的鋰,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質,而這些污染物質目前並沒有比較妥適的處理方式,只能像礦渣一樣棄置於礦場附近.而偏偏這些硬岩鋰礦通常位於美國中西部的印地安人保留區,這產生了一些環保問題之外的原住民領地生活問題,與稀有植物保存問題.而這也是本書個案中所接觸,採訪對象的選擇,一方面Scheyder會去採訪那些出了大錢取得開採礦權的資本主,或擁有者,另一方面他也會去礦場當地找尋贊成,與反對開發礦藏的當地有權人士或是維權人物,透過多方說法,來呈現一下各方對於當地鋰開採,鋰電池產業及支撐其背後的理論對於當地環境,居民生活的影響,以及反對開採者內心真正關注的核心問題與焦點等等.
除了傳統開採引發的問題,這本書還聚焦在兩個議題.一是鋰電池的回收與再利用.另一個議題則是非硬岩鋰礦的開採.據Scheyder的採訪,他觀察到未來對於鋰的需求只會增加.若想快速增加美國掌控的鋰資源,以現有的礦源與開採方式恐怕太慢,一方面引發的環保問題,與抵制問題亟待解決,曠日費時外,另外可以思考的快速尋求取得鋰來源的出路首先是舊電池的拆解,再回收利用,這是基於那些金屬元素的特性,目前美國已有專門初創企業在處理此事,但似乎頗爲神秘,處理的流程與技術內容目前尚屬私密,連作者都不能一窺堂奧.另一個則是非硬岩礦藏的開發.在文本中,它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存在於黏土層中的鋰礦藏,另一種則是位於地表存在含有高比例鋰元素的鹽湖中的滷水.這兩種礦藏的開發問題依舊受制於提取鋰方式尚未完備,想要完備與其他元素的分離技術似乎尚未成熟,黏土層的個案在美國發展中,但是作者似乎更在意鹽湖滷水形式的鋰礦,擁有全球最大滷水鋰礦的是南美的玻利維亞,至少有1900萬噸的鋰蘊藏量,只可惜受制於該國政治問題而遭到擱置,且該國當前統治者與美國的關係似乎並不太好,使得美國鋰業要插旗於此的優勢並不比來自中國的企業有優勢,這似乎也是作者暗自擔心在書中偶現酸意於中國鋰業在海外擴張快速的問題,而從這本書相關的敘事來看,本書雖然對於Greenwashing的現實是頗有關注,但他實際上似乎更在意於美國是否能夠完全獨力的以自產自製的方式來生產鋰電池,而不要將這過程的任何一部分受制於他想像中的競爭對手國,才是真正在書中文字未曾提及的核心意圖,環保什麼的雖然談的很多,但在我讀來感覺似乎也不是書中的真正重心.
基本上這是一本比較偏重於美國鋰礦個案開發與探索的書籍,作者希冀探索這些當前被限制開發鋰礦目前遇到的困境與問題,如何能夠解決這些限制的糾纏,恢復正式的開採才是他關心的重點,可能與大多數讀者看到書名所引起的思路與想像的政治,商業對抗議題有相當的出路,因為純就那些礦脈區域環保,少數民族生活,小鎮經濟復興等個案而言,對於不是美國人的人來說,可能真的就有點遠了,恐怕還會覺得有些無聊,這是想讀本書的人需事先要理解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