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28).jpg

革命萬歲:霍布斯邦論拉丁美洲(Viva la revolución: Eric Hobsbawm on Latin America,Eric J. Hobsbawm)

    主角上場了."革命萬歲",這書名取得好.其實光是中文你就能感受到兩層完全不一樣的意思.一就是執迷於此道者,確實是除了"革命萬歲"不論其他;但是若將"萬歲"的尾音稍微停頓拉高一下,"革命萬歲"就成了一個反諷"革命"的詞語.然後轉到原文書名,前段大標是"Viva la revolución"的西班牙文,然後配上一個英文的副標,告訴讀者霍布斯邦在拉丁美洲,這也有兩層意思,一是人在拉丁美洲,一是心思議題在拉丁美洲,關心它的革命.至於霍布斯邦是慷慨激昂高喊"革命萬歲',抑或是將"萬歲"的尾音轉個變化的人,讀者自然能在閱讀完畢後體會.

     以上純屬個人臆測,其實"革命萬歲"並不是一本針對拉丁美洲革命的專著.而是霍布斯邦過世之後,他的友人根據他生前發表過對於拉丁美洲時局,經濟,與各種農民運動,革命運動與革命分子看法文章的集結書,其中並沒有任何一篇文章以"革命萬歲'為題.我們知道霍布斯邦是個共產黨員,左派史學家,他關心拉丁美洲的勞工,農民運動,關心左派在拉丁美洲的發展,加上他的共產唯物主義觀點講求實力政治,所以對於所謂的"革命",不管是民粹革命抑或是軍事革命,暴力革命並不排斥,甚至是一度熱衷與那些革命團體與政府接觸,與革命高層相交,所以拉美革命也是他研究的重要對象,本書大部分的文章主題集中於此.依據本書的編輯手法,按時間與國別逐步編排講述那些個別的革命與農民運動事件或發展,於是閱讀完畢後,除了那些對個別國家革命歷史敘述與霍布斯邦對於政治經濟事件的看法外,我們也能隨著時間軸看出他對於"革命"這件事,有著從1960極度的期盼與認同到了世紀末隱藏表現著失望甚至是略帶無奈的反諷,這是我個人從這本集合書所看出的言外之意.

    因為這不是一本專著,只是在"革命萬歲"這頂帽子下集結了關於霍布斯邦寫過關於拉丁美洲革命看發的文章.所以書籍的缺點是可能無法找到一條中心主軸,儘管你知道它談的是革命.但優點是正位文章之間沒有寫作上的從屬連結,讀者可以隨時就單篇調整出簡單的大意或概念做自行連結即可,而授命的編者應該也是如此安排這些文章的順序,而針具這些順序,我們可以得出這一樣的一個簡單結論,那就是拉丁美洲的革命在作者的講述下是一個起點即巔峰,隨後隨著各國革命的發展而逐步衰弱或轉化為改革的革命,而革命所得達成的成果極其微弱,甚至在一些地區發展出連續暴力屠殺與混段的狀態,並未能改變拉美國家的經濟狀態與人民生活水準,甚至到了21世紀仍然如此,有些國家地區的現況甚至比革命之前還要糟糕,但是儘管如此,霍布斯邦對於革命這件是依舊保持樂觀期盼的態度,認為它依舊有可能改變拉美的社會狀態..

    這本內容份量不少的書籍試圖傳達一個對拉美革命的主要觀點,就是這個地區的革命不同於西歐,甚至蘇聯與法國的革命.它雖然受到歐洲的影響,野陳錫了許多現代化的觀念,但是主導拉美地區國家社會革命成敗的因素有多重,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當地的現實環境讓原來在歐洲能夠施行的革命許多手段與策略都為之失效或作用打折,以至於拉美革命走向了一條奇怪的道路.首先這本書對於革命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們能從其中找到農民革命,社會革命,與工農革命等說法.不過既然作者的老共產黨人的身分掛在那裏,那麼自然的農民革命,農民運動,工農運動等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能達到改變社會傳統結構與階級關係所謂的社會革命.原先在歐洲革命中可以用來做為訴求的民族主義,封建制度,與階級訴求,甚至是共產主義等意識形態到了此地都必須面對當地特別的歷史傳統與制度做出調整,讓步,甚至完全的轉變內容型態,以一種借殼的方式進入革命的實際過程,因此無法如西歐許多地區的革命一樣達成它們做為改革社會的依據或目標或反對標的,造成這些種種的變化的主因就是歷史進程與發展的結果.

    在歐洲人尚未進入拉丁美洲時,這裡存在的原始部族與由他們所構建的部落國度.因此這裡原來並沒有如歐洲一般有私人產權,私人土地,或是大面積的農耕種植的制度與社會型態.所以當我們談拉美革命或拉美社會革命時,其實是試圖在一個與西歐完全不同的世界建立如西歐那般的社會革命,以至於若人們想將觸發革命的一些因素或觀點傳播到那裏時,首先便會遇到人們"無法體會或理解"的狀態.加上雖著西班牙人的進入,又帶入改變與融合產生新的想法.比傳統的部落中便有一般人服勞役換取服務的概念,所以後來引入發展出原住民的"公社"的結構時,每個公社住民需分擔一部分公共土地的耕作以換取部分的收成代替收入,或是換取對部分分配自有地的耕作的權利,在他們的觀念中並無違和感,因為這是傳統部落勞役概念的延伸,但若要直接推行共產主義的地主壓榨或壓迫的觀點使他們參與農民革命在此地就極難行得通.往往只剩下一個名義上的需求,為的是保障個人傳統既有權利的維持,而不在對於社會有更大更多的期盼與要求,更別說是產生大規模的抗爭與對抗,因為他們的天性與歷史根本就從未思考過這方面,以至於這些現代意識形態的東西在此地革命中往往只能充當一種被利用的工具,連主導者都知道它的效用有限,而未必堅持它的永遠堅持,這應該是拉美革命並沒有重大成功案例的最重要根本因素.

    除了傳統的觀念與制度改變了移植而來的法律,規定,與習慣的延伸外,它還這些外來物進行融合玲成了另一套名義與歐洲類似但實際上卻截然不同的東西.比如歐洲的封建主義,在拉美是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蹤跡,但是隨著西班牙人建立的大莊園與當地的公社交錯後形成了另一套類似封建主義的"新封建主義".新封建主義因而是針對經濟形勢變化所做出的回應.它最可能出現於大莊園體系發展良好的地方,其次便是農民不易獲得替代土地或對此沒有需求的地方,或者地主在一定程度內苦於勞動力短缺的地方,最後包括商業化生產擴張得異常迅速的地方也形成了這樣的結構.如果某地存在著其他選擇,而且莊園主清楚知道開發土地的替代方法所具備的經濟優勢,那些優勢也很可能會被莊園主對資源或權力的恣意壟斷所抵消.甚至會因為莊園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所帶來的更加傳統且無法估量的種種利益,以致蕩然無存.但很明顯的是新封建主義曾經是針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而出現的一種邊緣性且過渡性的反應—至少在拉丁美洲如此.它具有邊緣性質,因為不同於典型奴隸種植園地區和與之相關的商品,由勞役佃戶耕種的莊園從未普遍成為面向廣大市場的農業生產單位.沒有令人信服的先驗理由能夠解釋它為什麼無法變成那樣.而且從十八世紀開始發展勞役地租的趨勢,以及勞役地租在十九世紀被系統化地運用於生產一事即可明顯看出,它在特定條件下仍有可能會變成那樣.它具有過渡性質,部分是因為隨著資本密集型種植的興起,大量農村無產階級或季節性移民的出現,以及莊園對土地的利用日益增加,使得那些附屬於莊園的大量永久性勞動力失去了經濟優勢.另一部分原因則在於,除了莊園主始終沒人喜歡的莊園制度,已在種種壓力之下變得越來越脆弱,而那些壓力分別來自其競爭對手,其受害者尤其是農民,以及將其視為國家總體經濟發展障礙的人.事實上,在新封建主義下勞役地租的重要性顯得微乎其微,大型莊園完全依賴於僱傭,某些國家地區甚至比較盛行強迫勞役制度,部分附屬於收益分成租佃制,部分結合了其他 的和實形式而這些方法顯然在很大程度上都屬於歷史遺跡,因此雖被稱為新封建主義,確實在時代的發展上加諸於其舊制之上,而非單純引進西歐的東西.

    這種新封建主義下帶來的問題是主要是無地農民與流民的移動,這種移動首先是往邊遠地區移動,或是尋找莊園周邊,在那邊形成了一股搶地爭地的問題,同時隨著這樣的發展有兩種現象發生,一是這種基於各自利益的移動最終在某些地方與從外面回來受過現代社會觀點洗禮的人結合,形成了所謂的農民革命但是這種個民的基礎並不穩固,它既沒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只是基於利益的相合而成首先就不容易維持長久,一旦個體的利益或訴求得到回應與滿足,個別農民會較容易脫離這種依靠而回歸到耕作的本業上.另一方面那些那些訴求不能得到滿足的人救護形成兩股勢力,一是留在偏遠地區加入當地所興起的武裝力量成為鄉村游擊隊,另一力量則隨著城市工業化都會化的發展進入城市,形成了工業就業人口的來源,但是這裡隨著移入人口越來越多,城市的資源與工作機會無法跟上,形成另一種不滿的力量,這種力量跟著工會或是主張各種意識形態的知識分子反資本主義的主張,成為另一種農工革命的種子,但這些人往往跟隨著新起的民粹主義領導者藉著體制選舉或是參與政治反對勢力形成另一種社會革命的型態.只是這種兩拱形態不論是在邊區成為游擊隊員,或是在都市中成為民粹主義政黨獲致治人物的狂熱支持人,最終的結果都並不好,一方面它是拉丁美洲一再爆發邊區軍事侵擾破壞,挑戰中央治權的叛亂事件,造成許多人傷亡,再不就是在該國形成民粹主義的強人或是政治人物藉由選舉取得政權,形成了獨裁式的統治政權,而不論是武裝叛變或是獨裁強人往往都形成妨害經濟發展,或大規模屠殺暴力事件,無辜喪命者越來越多,最後就是引起一位軍事強人發動政變,讓混亂暫時得到控制,但是軍事強人並不擅長於經濟規劃,對於社會發展更是沒有助力,因此一旦他們放棄權力重新歸政於民選政府時,原先的游擊武裝或民粹主義又重新再起,因此拉美的社會革命就在這種一再重複的狀態下毫無成功的可能.

   拉美的社會革命基本上是從1930年代大蕭條時代開啟.這是全球經濟因素造成,價格下跌引發的拉美農產收入問題因此而蔓延到全區,而拉美國家卻是主要在19世紀初就逐步獨立,因此這裡的社會革命是用不上民族主義,或乾脆說推動利用民族主義來發展社會革命的概念在此地不可行,一方面是國家早已獨立根本無需推動分離主義,二是經過300多年的融合民族早已形成多種混合,很難以單一些人造觀點來推波助瀾.而利用意識形態呢?很明顯的此地農民與土地關係的特性,傳統的勞役制度的影響,顯然這方面的發展也遠遠不似它們在東亞與俄羅斯等地的運用,當地的農民革命或社會革命往往只重視實質.所以此地的革命比較類似於爭取個人利益或小團體的主張,至於那些作為"口號式"的意識形態往往用過後即丟棄,地主富人壓迫貧農的觀點竟然很難推動,因此確實在所謂的革命行動上與行動者缺乏精神信仰或主張.我以為這是作者認為它跟奔無法實現的主因,沒有辦法讓大眾認為社會的整體革命有助於個人的發展,這才是拉美社會革命最終都流於形式的主因.而貪腐的政治,不普及的教育,與傳統的羈絆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各種可能因素.

   就我個人來說,談革命當然是先要釐清革命究竟是來做甚麼?要達到甚麼目標?如果這些都無法讓參與者明白,便很難徹底地將其進行到底,往往最後就成為有心人利用的達成私慾的工具.更要緊的是革命的成功究竟是成為意識形態的烏托邦,還是確實對於個體幸福感增進的可能,其實對於推動者或是追隨者來說可能意義完全不同,雖然寫文章與在意世襲太方面推動的人可能是基於良善的心理出發,但最終結果如何,往往是他們連想像也無法想像出來的,可能是坦途,可能充滿荊棘,可能達到天堂,卻也可能是通往地獄,所以是不是社會或歷史學者有甚麼偉大的想法還是只放在自己的文章,腦海,或斗室裡,而不是隨便找個社會來當他主張的實驗地比較好.

    這是一本分量很多,但論述有點零碎的文章合輯,因為沒有所謂的中心主軸貫穿,我是以個的理解將其想法重新打破串連的,可能未必完全合於作者的部分思維,但想來應該也沒有偏離太遠.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