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111111.jp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Milan Kundera)

     經過前個主題,有點疲乏.索性採用多本不同類的書同時並進的方式,但終究還是小說先看完.

     對我而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本有點尷尬的作品.手邊有"好讀"的英譯中本,與近期的法譯中本.我主要看前者,若對照看,能發現部分橋段,狀態,場景,人物情緒的描述是不相近的,個人無法分辨何者較好.其次.這是個敘中夾議的作品,既然有"議",作者的第一人稱是存在的,偏這第一人稱喜歡講哲學,說大道理,使得第三人稱敘事似乎只是為了怕讀者不明哲學道理而用的通俗化手法的錯覺,結果就是有點上帝視角,那尷尬是因為它與不成熟的文藝腔間的差別很微妙.不是說不能賣弄道理,但相信會有更好的技巧,手法才是.

      最先讓我起疑與好奇的,是整本小說中關於角色人物死亡或遭受痛苦的場景全是輕描淡寫的,無太多情緒性甚至一筆帶過,似乎並不重要,直到一條狗的死亡,作者花了相當的篇幅,與現在稱之為"生活儀式"的方式讓主角托馬斯與特麗莎來牠其道別,"靈魂何其重,生命何其輕?"的想法應該可由此處思得,但目的呢?其實這串起了小說想賣的兩個主要哲理,即"永恆回歸"與"Kitsch".

      其實呢米蘭.昆德拉就是要賣"永恆回歸"這個沉重的生命概念,他開篇第一句就是尼采了,但是沉重太苦了,以至於一般人很難領會,於是他反其道而行,用小說的故事告訴讀者,生命之"輕"是個甚麼東西,怎麼樣的狀態.當讀者看到生命之輕的樣貌,是那樣的隨意與無意義,就有機會思考生命的沉重了.而當讀者思及"永恆回歸"的重時,他才引入了永恆回歸的運作主角"Kitsch",這裡我使用原文"Kitsch"而不使用所有譯本的"媚俗"一詞,根據文本"Kitsch"的內涵是"個體認知與情感表達主動地或者不自覺地遵從外在的強大的秩序,以判斷這種體驗是否正當的,高尚的,合法的,被接納的,合乎時宜的,從而個體的認知體驗與情感表達變成了一件工具,一種矯揉造作的表演,一種討好和諂媚","Kitsch這個字源於上世紀中之德國.它描述不擇手段去討好大多數的心態和做法.既然想要討好,當然得確認大家喜歡聽甚麼.然後再把自己放到這個既定的模式思潮中."矯揉造作也好,討好也罷,目的都不是在單純的演出,目的就是"我","我的私人目的",這是世界所見所有稱頌博愛的潛台詞,為了"我",沒錯媚俗看來不怎麼令人欣賞,不怎麼合乎世人知道的價值標準,但它代表我對我存在的最大表現,儘管它存在這這樣那樣的私利目的,它就是人類存在必須不得不然的但又令人厭惡的東西,它就是那個作者所稱的神的"糞便",而"Kitsch"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這個"永恆回歸"是尼采有名的哲學概念之一,大意是是說,這個世界上面所有已經發生過的事物,所有存在過的東西,它就算毀滅了,它還會重新回來一遍,因為他認為時間是無限的,而能量不滅卻有限,所以所有消失掉的東西都有可能會再現,逝去的事物,死去的人可能再活過來.過去歷史上發生過種種的場景,遭遇,行為,乃至大到戰爭等等,都會不斷地重演.既然人世間的事情都會重新往復發生,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那人類的生活便如薛西佛般不斷的上推每日必會滾落的石頭.人生若是這個樣子的話,必然是無聊,空洞,沒有意義的,且只充滿著沉重.人就被迫永遠在某些事情上不斷的輪迴,呈現出一種虛無,毫無意義的人生樣貌.這樣子的推論下能夠想到的最虛無的生活便是犯過的錯,失敗的經歷一直不斷的重複,他只會使人陷入荒謬與痛苦.但"永恆回歸"的真正的意義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就在於你敢於承擔這個重複的考驗,不斷推回向下滾落的石頭,這個意義就在於你下了這麼一個決心,你有這個意志,勇氣敢於承擔這個非常沉重的事情,沉重會把你壓垮的,然而你敢站起來接受它,面對它,這就很了不起了.但是小說卻不這麼寫,它反其道而行,作者讓讀者看看人世間所有事情要若是只發生過一次的話,會是甚麼樣子?而重複往復又是甚麼樣子?人生要是只有一回,身上所遭遇過所有的經歷,都只發生過那麼一次,這樣的人生是散亂飄零無法凝聚的,無根基無依據,隨性發展,輕如鴻毛,而這個"輕"在作者看來,才是真正的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到幾乎讓人無法承受,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這小說裡的男角托馬斯認為只活一次的人生幾乎不算是人生,是不算數的, 如果人生任何事情都只有一回,那麼我們怎麼去說這一回你做的決定,及其牽涉到的抉擇跟思考是正確的呢?跟尼采所講"永恆回歸"不斷反復的人生沒有意義不同,那種不斷輪迴,永恆回歸的人生讓人沉重得無法忍受,讓人虛無乏力的話,那這樣只活一回輕飄飄的人生,又能達成甚麼意義與目的? 托馬斯他信奉一句格言:"那就是——只有一次是不算數的".假如人生就是一場實驗,是一張草圖,而你只活一次,那人生有什麼意義?它能夠達成什麼目的?這就是托馬斯他的人生格言,就從這句話這個想法開始.他喜歡到處追求不同的女性,喜歡跟她們上床做愛,但是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就是因為他是一個認為人生是輕飄飄的,幾乎毫無意義的,他害怕任何使得他沉重墜落的東西,所以他抗拒愛情,在他看來,愛情是沉重的,愛情代表著承諾,愛情代表著你要跟一個人發展某種詩意的關係,你要跟她綁定在一起,甚至要跟她一生一世, 他接受不了,他要的是一種輕飄飄的,飄起來的一個人生,但這個輕飄飄的人生似乎毫無意義?未必,因為在這樣的人生裡,他可以不斷地去尋找所謂的人生真諦,比如他在替患者開刀,在一個病人的身體上面,用一個很精準的手法,用刀在他皮膚上面割出一個線條,去剝開他的表皮,去探視他的內臟,就好像看到了本來都看不見的東西,相同的,跟不同的女人上床,不是單純為了要追求性慾的滿足,而是他認為每一個女人都是獨特的,他要看到每一個女人獨特的地方,而這就只有在跟她們做愛,使對方達到性高潮的那一剎那,那個女人的某種本質會忽然呈現出來, 在那個時候,他覺得他能夠了解到人生的某些本來他不了解的東西,所以他到處去跟不同的女人上床,其實就像去收集那些藏在不同女人身上的某種本質性的東西.從"只有一次是不算數的"開始,塑造出一個極度追求輕盈生活的這個托馬斯,是為了要看到某種人生的存在處境,活著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這種處境,是讓我們我會更了解什麼叫作人生,會更了解什麼叫作存在.

       相對於這位追求輕盈的,生活起來很放浪形骸,不願意被愛情牢牢捆綁的托馬斯,作者幫他配對一生的女孩特麗莎就是一個相反的人物,是一個特別沉重的人,她從小到大覺得自己被母親傷害,被家庭捆綁,認為自己的生活庸俗,因為貧窮無法升學,所以她時刻不斷的想著要提升自己,讀書.聽貝多芬音樂,要用某種方法使得自己超越出自己這個凡俗的身軀,那種不斷的追求超越其實就是一種沉重.她對愛情的觀念跟托馬斯完全相反,她追求的就是要有一個人,能夠永遠跟她在一起,彼此忠誠堅守信諾的生活下去, 她與托馬斯一重,一輕的對比,讓我們在這個小說裡看到了輕重之間的選擇,在生活裡會面對的種種的場景到底是什麼樣的?輕與重都各自有它面臨的困境與難題,形成各自的悲劇.

       至於"Kitsch"是作者從政治運動中看到的另一種哲學觀點.人們以為小說的背景設定在布拉格之春與隨後蘇聯入侵捷克,必然要導引某種政治主張觀點,或政治正確,用個簡單的概念推論,如果目的是要講述反對共產主義,這小說能在對岸先火嗎?這個"Kitsch'的觀點"體認知與情感表達主動地或者不自覺地遵從外在的強大的秩序,以判斷這種體驗是否正當的,高尚的,合法的,被接納的,合乎時宜的,從而個體的認知體驗與情感表達變成了一件工具",它的目的是為了討好大眾,或某人.小說最早見的討好"Kitsch"是寫自於薩賓娜的現實繪畫作品,其後才是那些關於政治上反對入侵的知識分子,編輯等人的簽署行為.對於作者來說他思考的不僅僅是類似共產黨或希特勒所呈現於宣傳上所帶有的的"Kitsch",即使你是民主人士,革命派,反對黨,在你所宣稱,宣傳的主張中,何嘗不是藏匿著大量的"Kitsch"於其中,而他反思的便是這種"Kitsch"的必要.於是當一個人越需要擁抱群眾,強調普遍的博愛之美,越需要進入社會,就會有越多的"kitsch"於其中,越是遠離人群,就越沒有對此的需求,所以薩賓娜逐漸的離開了主流的畫壇,甚至最終像定居於更無人之所,而托馬斯與特麗莎則成了鄉村的住民,只與一條狗為伴,"Kitsch"就更沒有必要了,威周圍都是巴不得離開鄉村的人,弗蘭茲則死於眾多記者,藝術家,人道救援者"Kitsch"的作態裡,"在媚俗的王國裡,心靈的專政是最高的統治","地球上的博愛將只可能已沒作態為基礎",侵犯媚俗的東西最終一定會被清理掉,正因為如此,上帝的屎是不能被看到的,更不能言說上帝會拉屎,任何被眾人聖化的事物就沒有被詆毀的可能,否則就將被神或其徒眾所擊殺,反過來說便是,想在人類中生存,"Kitsch"是令人厭惡的必要糞便,即使是深重的生活,神聖的目標,它依舊是相伴相生的.

      "永恆輪迴"就是一種上帝式的牧歌.文中引自舊約全書"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像是對天堂的回憶.天堂的生活裡,不像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識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的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煩憂".在小狗卡列寧即將死去的當兒,特麗莎憶及了自己對於狗的愛,與對於托馬斯的愛,及狗迴異於她倆的方式,她終於發現了分別,在她對於狗,或狗對於她之間的愛,是沒有"我"這個元素的,亞當與狗都是看不見"我"這個愻,而常人間的所有言愛的潛台詞便是"我",人類的"我"便是他不同於其他生物所在,這種對於我的需要,天堂的回顧,人類自我的救贖,作者顯然是暗示它屬於宗教的,上帝的,是屬於作者提出的一種解除痛苦的觀點,所以"永恆輪迴"包容著"含著糞便的Kitsch"便是上帝所創人類必須面對生活的態度,而對天堂的渴望便是人不願成為人的渴望,這便是人類"永恆輪迴"的痛苦根源.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