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jpg

晚年周恩來(高文謙)

      "晚年周恩來"在對岸是本禁書.在2020年本書的出版社結束了香港地區的業務後,這本書似乎變得更難買到,反倒是對岸為了對抗本書所出的"評說晚年周恩來"還比較容易見到.以今天的角度來看,作者高文謙就是40年前專為共黨高層寫文稿傳記的側翼文人,後來因為89民運與出國的關係,自身政治立場丕變,轉而寫出了這本與以往立場角度絕對不同的書籍.

      因為無法查證書裡所敘情節的正確性與否,這裡也不當它是正確的歷史或隱藏的秘辛來看,而是循作者的筆法與目標來看這位政治人物,隱藏在深度濾鏡後面的另一面.過去讀過的一些書籍中,關於周恩來的形象總是正面,又聰明的.相對於解放軍那些莽夫式的軍頭,或是窮凶極惡鬥爭場面中咆嘯男女,他簡直太不像從鬥爭或戰鬥中竄升的人物.作者在這本書中很簡單的用了一個俯視的視角與觀點,周恩來就成了另外一種樣子,雖然書裡並沒有這樣寫,但是很明顯,它運用的是毛澤東視角裡的周恩來這個俯視.因此本書裡的周恩來是一個悲劇式的傳統儒生當官的人物,非叱吒風雲的國家總理.

       周恩來當然不可能簡單又無公害的.畢竟若他只是毛的文書,警衛,醫生,或是隨從,根本不會被毛視為人物甚至是可疑的政敵.周在共黨創黨起即列入高層的人物,懂得協調,應變,擅長處理各種政治變化,也善理行政庶務,由這些事務的複雜與難度,我們能推測他絕非性格簡單的人,而他能進入高層也顯示他絕非是毫無手段只憑機遇的寵兒,必然是有相當的能力與城府.周的職位與經歷是毛澤東權力路途上的可疑對手與競爭對象,越進入權力高層越是如此,但他處理庶務與對外能力卻是毛不擅長須要借助的.這兩種特性注定了毛對待此人的方式,既是可疑的權位政敵又是堪用的治事大臣,這便是毛澤東俯視周恩來的視角.與此同時,從毛的視角出發也透露了作者的視角,高文謙是把毛澤東當成是古代封建帝王的位置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毛是君,毛視周為臣,毛一方面必須隨時鞭打周以防權力威脅,並且區隔彼此,同時並須在適當時機給予周某種權力的抒發來鞏固這種君臣彼此間的關係.

       所以表面上這是一本關於周恩來晚年生涯的敘述,但它也是毛澤東晚年生涯的敘述.本書中的周恩來是以一個典型傳統的儒家信仰仕子的角色出現,在宦海浮沉中懂得隱忍,少言,不輕易的表現出內心真正的想法,重然諾,有基本的文人心理,但他既然能與那些粗野的軍頭共事,也能推測出他沒有傳統文人的輕視武夫的傲慢.酸然從外表上看不出他的喜怒與意向,但他是個大原則有所堅持的人.毛則不同於此典型,對權力的渴求明顯能由日常的表現看出,不甘落居人下,有仇必報甚至可以說睚眥必報,打壓他會反擊,這是他性格中固定難以變動的部分,但是毛這種性格卻包裝於善於做戲,說話反覆,常說假話,沒有原則的外在表現下.毛雖不學無術,但很精通傳統的帝王術,懂得利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來鞏固自身的權力與職位,且很快的看清了周具有傳統儒家文人的特質,謹小慎微卻又難測真心,很難不對此人心起猜忌,根本不可能完渠信任周.但他也看出周的儒家文人弱點,那就是對於"君主"的懼,自我制約的嚴守君臣分際,怕被人誤會有權力私慾的可能,因為時時謹小慎微,加上一些曾經的錯誤紀錄被毛握在手裡,在兩人的關係互動上特別顯得小心翼翼,至少在毛在獨攬共黨大權後,周就是只能在他面前表現出恭順敬謹,時時夾著尾巴做人,所以書中的周恩來真的不是一個明朗清爽的人物,而是時時憂懼落下的踩鋼索的人.

       出於對於自我的擔憂,對於恐懼"君'的疑慮與順從,在本書裡的周恩來做了許多事情會出現與以前在其他書上所看到的評價不太一樣.同一個事情因為先後次序不同就能寫兩個不一樣的人.最明顯的例子像關於賀龍,陳毅二人因為文革被批鬥後死亡,常見的寫法是"周總理積極營救他們",雖然不能挽回但是保護了兩人的家屬,並最終讓兩人恢復名譽.但這本書就會把賀,陳二人挨批鬥過程中,周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的功能分開,哪些是他能力未及不能幫忙之處,哪些是他基於自保防範毛的批鬥下不得不順從毛的意志而行成為了幫兇的部分.也就是在這本書裡多數時已經沒有要維護一個表現出基於大義或國事需要敢於違背毛澤東命令或暗中救助毛想對付的人那個周恩來形象,而是寫出了基於他畏毛的性格弱點與權力需要而隨時有所應變不一的調整方式.當然會有這樣的區別在於作者想呈現周恩來的兩種心態,一是忠君,一是理想的"好權".在整本書裡高文謙會一再提到這種"忠君"思想在周恩來的心中是相當根深蒂固的觀點,這種僵固的思想一方面來自他出身的家庭與所受的教育,二方面是受自身的眼界所限.其次這裡我所提的"好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負面詞語,一個在五四運動的幻滅中成長的青年投入政治不可能只有權力慾而沒有理想性,我此處使用理想,是依其投入革命與政治的基本心態為出發,即使後來共黨貪腐專制,但相信開始投入者中仍有部分人具備真實的理想性,在他們的理想性中鞏固領導者的威權來完成有效統治是種必要手段,因此毛的某些不太合理對於過去賀,陳,甚至其他人的批鬥固然令周灰心,但對周而言可能仍判斷著透過這種委屈與順從能夠保有自己的權力或位置而帶給廣大的群眾更好生活的可能,當然這只是理想性,後來的現實卻不是完全按照他的理想去走的,自然也就逐漸地邁向悲劇的結果,也就是委屈了自己同時虧待了同志卻沒有贏得相應的成果,但不能因此否定了他們原始的理想性,但這也是儒家傳統精神可能帶來的問題.

       毛正是看穿了周的這些性格與人文特點,才能一路壓著他予取予求.一方面是毛出身於家長專制的家庭造成他的性格上反叛性,敢鬥性遠高於出身文人家庭的周,因此他較為善於對抗,鬥爭,這完全不同於儒家講求隱忍的需要.其次是毛雖不學無術,但讀了許多古代的話本小說,從中習得法大於儒的觀念,總結來說就是從中國歷史的經驗,以法家為重的時期總是維持著強大的軍力與大一統格局,這是毛的結論,也是他致力想施行的.而周的儒家傳統則導向於民眾為主的國民生計發展,因此毛的治國基本是無能的,除了一些荒唐荒謬的集體主義與吹噓外並不能放重心於國計民生,但他擅長的鬥爭在權力的爭奪上卻非常好用,而早期在軍中權力上敗下陣的周認識了這一點,自此既懼怕又認定唯有毛能夠掌控一統大局,至於自己則可以在這個權力結構下施展福國利民的經濟措施,可惜他錯了,毛實在不看重那些,在他眼裡唯有"權力"才是一切.所以任何一個可能威脅到他權力的人,比如只要是共黨的"第二號人物",基本最終都是被他鬥垮失權喪命,那怕是他指定的接班人,他都不能放心.而一直是共黨"第三號人物"的周恩來除了一直活在第二號人物被鬥的陰影下惶惶不可終日外,也因為始終都有第二號人物,周才得以避免先被完全鬥垮,長期被毛拉攏來對付他視為權力當下的敵人,才能長期存活下來.直到所有毛預想所有能接班的第二號人物都被他鬥垮了,周才正式成為毛關注的中心,使他雖身為總理,卻連自己膀胱癌擴散了都不能夠被夠被醫生告知,毛就是故意要讓他先死不妨礙自己且不告訴他真相,整整兩年的拖磨,最終被癌細胞給侵蝕完身體致死,卻連個普通人知道自己病況的權利都沒有,從這一點看,他其實真的是一個被毛玩弄在手的可憐蟲,而不是你以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總理.

       雖然本書的文本重點講述了從共黨中央蘇區從江西西撤以後的歷次黨內權力鬥爭與其結果,並且論及相關人物如王明,劉少奇,林彪,鄧小平等人的各種結局,當然包括了毛澤東與周恩來的權力起落,與他倆之間的互動,相互間的猜疑或是謀算狀態,各種政治運動的內幕過程,與主要政治人物的想法,手段.雖然有一些過往沒看過的說法與角度,透露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祕辛,大體上還算不太意外,有的內容在其他的書籍上已經看過了,但多了一些不同個別人物的說法.不過看鬥爭故事可能有點令人覺得過度重複,但由此得見專制政權內藏的鬥爭性與權力承繼的不穩定狀態.這本書隱藏旗下的真正想說的應該是指出毛澤東的統治觀念其實仍不脫古代帝王的思想與單一權力體制的迷戀,除了滿足個人的權力極大化的妄想外,並沒有太多其他利於廣大民眾的想法,甚至為了自己的權力與權力繼承人的權力,可以隨時犧牲那些譨夠做實事的政治人物,讓他們消失,比如周恩來.焦點就是專制權力統治的恐怖,應該是這本書最想強調的部分吧.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