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32).jpg

 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The End of the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 Mapping the Collapse of Globalization,Peter Zeihan)

        "天地萬物,朕賜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以上是我讀完本書唯一的心得.

       這本書看來很厚,不過,途經100頁,200頁時都興起某種疑問的念頭,直到300頁以後,作者終於不藏了,露出了本書真正的預想環境,雖然最終是選擇讀完,但我以為把這本看成是做夢文的書籍還比較恰當,"世界不再是平的"的中文書名自然是源自於Thomas Freidman的"世界是平的",但"The end of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這本書乾脆應該叫"世界需要美國當永遠的老大",雖然"The end of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好像是來提供全球化的結束可能造成某種世界末日賢相即將要開始的警告與其後各種可能狀況的預測,但其實這本書只是想告訴讀者,不論全球化持續與否,就算是全球化死亡進入世界末日,美國都將仍是世界上唯一不邪惡,不危害侵犯其他國家,且能持續繼續繁榮不衰的國家.

        顧名思義,依作者之意當全球化結束,原先被稱Freidman稱為是平的世界現象被打破,不再是平的,意味著在其中運輸,貿易,交通,溝通或是互通等事務有都將遭遇一些可能的障礙.那種阻礙是基於地緣政治上的衝突問題,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區域問題與衝突對象,所以可能會有一些小型的集團或壁壘阻隔原先在平的世界中運行順暢的一些事情,特別是經濟事務,過去之所以運行順暢在於有"美國警察"巡狩世界,"維持正義","排難解紛",再不濟,有"美國大兵"鐵拳出擊,"濟弱扶傾","賞善罰惡",但從現在起,美國警察,美國大兵都將撤退回大本營,不再四海八荒遨遊,哪裡有區域衝突,那就留給當地的對抗力量自己打的頭破血流分出勝決定出自己區域的強弱法則,除非區域的紛爭影響了美國的利益,否則美國大兵將不復出現,因為沒有美國大兵出現,本書預言這種區域內的國家間衝突紛爭會加劇,數量會增多,且會在地球各處形成你阻絕我,我防範你的許多小型的國家結盟團體,團體之間彼此對抗,各置軍事與關稅貿易壁壘,其中某些扼控關鍵地點的國家將徵收過路費,保護費,再不濟乾脆使用海盜策略攔截被視為敵國的商貿船隻,甚至劫掠搶奪,國際間的經貿將因此受阻,全球市場因此萎縮,而為了防範敵對國家或團體的阻絕,也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與成長,原先已在全球化下發展出來極度分工的中間製品,零組件的供應鏈模式將被打破重組,為了避免關鍵零組件被壟斷或被禁運,許多國家將或是區域國家結盟團體將發展出只提供給自己人的零組件生產與供應鏈,同時禁運某些原物料,能源,農產品,關鍵元件給它視為敵對的國家或團體,也就是全球將回歸到重商主義模式下的紛亂鬥爭世界.這種全球化轉變並消失的現象在本書被稱為從全球化到後全球化,或者Peter Zeihan經常在書裡使用的一個名字叫"美國秩序"與"後美國秩序".

         其實作者無意間寫出了一個事實,但也是作者的一種潛意識,那就是他所謂的"全球化"="美國秩序",請留心這一點在閱讀本書上很重要.本書主要分做兩個重要的部分,一個是歷史,一個是預測.作者先花了100多頁重新的回顧了一下世界文明與經濟發展的歷史,是從主要幾個文明的形成,與他們所在的地理環境間的關係因素談起,因為這本書就是打著"地理學","人口學"兩個主要的金素角度來看過去與未來,所以從地理因素看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乃至西歐,美國的興起方式,與其國家區域的發展主軸位置的關係.因為前現代,前大洋時期.受制於技術能力,影響一國興衰的主軸便是國家與城市所在的位置,及其人口的成長條件,因為涉及到氣候,農耕,軍事防禦,天地災害之間因素的影響,地理與人口是造成興率的重要因素,在當時世界,國家之間並不是平的.直到人類的農業技術突破了馬爾薩斯陷阱,交通上有了地理大發現,工業上有了工業革命,因為這些加上後續的電力興起,石化興起,再到近世紀的電子突破,通訊跨越,一方面造成了所謂的"世界是平的"現象,不再如前工業時期國家間的彼此阻隔與對抗,強調相互合作分工的條件,而在二戰後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先驅雛形的集團,強調民主政治,自由貿易,由美國提供任何可能出現在這集團內可能的紛爭糾葛的調停人,或仲裁者,再不濟甚至是最後的"家長制"力量來源,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秩序",在這種美國秩序下,集團內的國家都有著很好的經濟發展,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後冷戰時期,這一個集團的成員規模益發擴大,形成了前所未見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強的全球化發展狀態,幾十億人因此在經濟上脫貧在政治上脫離束縛,這種以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為主軸的模式惠及了20世紀中開始了嬰兒潮世代及其後的X與Z世代,許多當代出生的其實自出生起就沒有任何關於前線的落後,貧窮,髒亂的社會經驗與印象,這是人類發展的頂峰.打破地理與人口限制的全球化發展:地球是平的,便是由此而來.

          但既然全球化如此美好,美國秩序如此順暢,為何現在美國人提出自己不要"美國秩序",不要"全球化"?找尋原因或找原因的觀點與立場是這裡重要的分界.依作者所說全球化之所以該停止是因為不能夠"再更多".梳理簡短自1945年以來的美國秩序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它是資本注意運作良好發展的一段時期,畢竟當下經過戰爭破壞,東亞與西歐都待重新復原,加上許多國家本貧窮,利用了美國秩序下的經貿環境與製造業移轉,分工,許多國家開始進入靠提供製品給美國來生存的模式,亦即靠著美國的消費力,提供的資金,創造許多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最終生產商品的去路,而隨著各國的經濟起飛,全世紀的總需求依此擴張,自然能夠創造必要的總供給環境,給予許多新加入這個"美國秩序"集團國家好處.既然發展是這樣的美好,那為何要談全球化終結?問題是在於這樣的模式能夠持續繼續地進行下去?澃更白化的經濟語言來說,就是總需求的不斷成長沒有盡頭嗎?以中國為例2001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19年突破人均10000美元,從歷史來看,這個發展數度極快,不到20年成長了10倍,加上它的人口基數大,創造出的全球總需求自然可以豐盈許多個人與產業,但是關鍵的問題是這種高速成長必然不可能長久持續,加上原先的人口紅利將因出生率的下降而退出了它的作用,所以只要類似的概念擴大分析總和一下未來可能的全球先進國家或是已開發的可能需求成長,就大致上能夠得到一個可能的預期全球總需求,放眼一看,還能在全球總需求上創造可能成長的貧窮人口地區可能只剩下如非洲的下撒哈拉地區,中美洲地區,東南亞與中亞的幾個未開發國家,以它們當下的環境與人口基數去總和看,未來加入全球化運作,即使資本主義仍能運作順暢,全球化依舊能夠助這些地區中許多人脫離貧窮,脫離束縛,但是從中預見可能成長的總需求已經無法與柏林圍牆瓦解後所帶來的增額總需求數量相比,因此,一些先進或使眼光在前的人難免會有這樣的疑惑,如果總需求成長放緩,這個資本主義還能運作下去嗎?全球化還能順暢嗎?因為"成長","有效需求","多"是資本主義運作必要的條件,如果人的需要已達飽和,人口成長已達頂峰即將衰弱,那麼預期總需求的巔峰將至,甚至不再成長,也是某些思維下合理的推論與觀點.

          而這種不再"高成長",不"再多"的可能發展對於美國尤其重要.這是因為在美國秩序的發展下,美國自身以其消費市場消化了其他國家的工業製品或服務,從生產關係上來說,除了某些關鍵技術與先進的作業製程發展留在美國當地之外,過去以轉換生產基地降低成本或是協助那些缺乏技術,資本等國家發展的方式,讓許多工業,製造業的生產基地全部由美國外移到他處,再加上現代零組件的分工方式,美果造就退出了許多產業的零組件與生產的供應鏈,因此即使從旁人或他國眼光看,總需求仍能有所成長,但成長需要的產品生產或終端銷售利益卻不會在美國尋找,也不可能歸諸美國,於是便會產生這樣的美國秩序對於美國究竟有甚麼用的疑惑?!用個體經濟學的術語來說,當MR>MC,即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時,廠商將會繼續擴大增加生產數量,因此要美國大兵繼續巡狩世界,美國警察排難解紛,這個狀態是至少必需的,對某些美國人來說,比如作者,他可能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美國秩序"下可能出現MR<MC,邊際利益低於邊際成本:老子出兵維持和平,結果所獲無多,卻要付出高額的軍事成本,他們自然會思考可能要停止這樣的服務,加上他們可能看到這種未來總需求成長下的商品來源工業製造者都是中國時,心理難免更加不服氣,如果沒有美國秩序,沒有當年讓中國加入美國秩序,今日的中國可能還是一片混亂,落後,這種不平的心態,終於在書中的中後段爆發了"讓我們從基本結構談起:美國製造商感覺被全球化欺騙的部分原因是︰原本的計畫就是這樣的.美國秩序的核心規則是,美國將犧牲經濟活力以達成安全控制.美國市場就該被犧牲.美國工人就該被犧 牲.美國公司就該被犧牲.因此,美國仍然生產的任何東西都是美國市場,工人和公司結構最具競爭力的產品.此外,刻意犧牲意味大多數美國的製造業產品不是用來出口,而是為了在北美境內的消費.中國的情況就不是如此.中國人製造他們在技術上能夠製造的一 切東西,盡一切可能利用補貼,偷竊技術和外交壓迫來擴大產品清單.與美國不同的是,許多中國的產品是為了出口.換句話說,中國人製造的產品是美國人出於某種原因選擇不生產的產品.",以上這個語言看起來是作者所述的,但實際上它就是川普的選舉語言,那些人偷了美國人的工作,壞了美國人的生活,搶奪了美國人的財富,而也是本書敘述的核心意識.

            因此作者認為美國秩序應該結束,美國應該回到門羅主義的狀態,守住自己所在的核心區域,也就是控制住整個美洲,並選擇那些能夠對於維持美國利益有助的國家結盟如澳洲,紐西蘭,除了這些地方外,作者預期因為失去了美國秩序的維護,全世界將會如本文開頭所形容的那樣,陷入區域國家間的鬥爭,對抗,甚至形成幾個次集團,它們會因為利益而在軍事與貿易上採取激烈的手段,為了鞏固自身的生產與共應鏈的完整,將會不擇手段的甚至以海盜的方式去阻絕其他國家的能源,原物料,農產品.讓世界重新回到講究地理位置為王的時代,因為阻絕,會使許多國家的經濟生產力下降,經濟規模下降,自然也就逐漸地衰退了,加上出生率下降使得總人口逐漸的下降,這也使得總需求不振,更不能讓資本主義甚至國家生產郎好的運行,會進一步的形成社會問題,因此未來的世界若不是區域戰火頻仍0,就是貿易對抗不斷,社會動亂,資源被阻絕而缺乏,而當前形成的若干產業型態與供應聯將會崩解或轉移.

             前面說過這本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講述歷史,另一部分談預測,預測包括了可能的未來運輸,金融,能源,原物料,製造與農業的發展,在各區域與各單項的樣貌,談運輸與金融主要是切合著本書立論的背景"地理學"與"人口學",在這作者的認知裡當取消"美國秩序"後,許多中間國家將會選擇阻斷其他國家的航運,特別是位處地理要衝的海峽水道控制國,運河所在國,所以他騎出土耳其,埃及,甚至到伊朗,印度都會施行這些封鎖措施來增加自己的利益,日本將會到東南亞航路阻斷原油送抵東亞的路徑,以威脅中國的需要等等許多不太合乎當下現狀的預測,至於金融則包括了新用的可持續度,這與人口的基數有關.在作者的觀念裡,金融就是收出與支出之間創造不斷的反覆,一筆信用要能創造出能涵蓋成本的收益方稱有效,在人口成長的年代,許多國家過度擴張信用,在它們經濟體尚在高速成長時,收入能夠大幅的涵蓋信用成本,但是在後"美國秩序"時,許多國家的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未來能夠創造的收益,將不足以應付過去信用必須付出的成本,加上有效需求下降,這樣的國家必然終將崩潰,如果沒有其他的支援更不可能生存,而魚鮮因此設立的供應鏈也將因此裂解,加上區域爭戰的可能,會使得原先個生產供應鏈整個移轉到他處.而因為供應鏈他移,加上區域爭戰,使得原先對於能源,原物料,的需要與供給將會發生改變,所以文本中花了多篇幅在預測未來的媒,石油,天然氣,核能,鐵礦,鋅礦,鋁礦,稀土,矽,蝦上許多稀有金屬等等產業的發展與分布狀態,然後由此衍生出對於製造業與農業可能變動的預言,內容雖不細瑣,但大致的觀點一致,主要還是架構他所論述的區域爭奪所造成的需求與供給間的阻斷而來

          ,而對於現在世界三大製造業的區域東亞,歐洲,北美,他的預言是:東亞公司終結,歐洲解體,未來製造業將是: 北美世紀..原因很簡單,他認為東亞人彼此互恨爭奪,必然開戰自相殘殺,歐洲國家間本就利益不同,紀律不一,德國希臘永不可能同心,分解只是早晚之事,只有北美在美加墨三國合作一體下能夠將製造業毫無罣礙的發展興盛下去,加上此地人口將持續地成長到2040年,這是美國仍將興盛的一大利器,美國有擁有設界上最好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大塊的平坦的地域,是所有國家間最優越的環境.而唯有那些與美國在同一個安全區塊,不受安全威脅的國家才能在美國的庇佑下勉強的發展下去,這就是本書想要說的核心觀點.所以我一開始就說這書名應該是"世界需要美國當永遠的老大",

            其實這本書真正的核心潛藏的假設是:中國崩潰論.前面說過300頁以後作者不藏了,每隔幾頁就能看到"中國不存在","解體","消失"等語言.而且你能從分析黃金,稀土,鋁礦,鋼鐵等單項時看到作者奇葩的觀點與分析方式,而作者在分析預測後美國秩序下的原物料與製造業可能發展時,根本就假設中國已經消失了,或陷入大戰亂,然後談那些原物料該與產業該如何重新的世紀其他地方重整,你這不是說夢話還能是什麼? 但即使我懷疑作者的觀點推論問題,也沒甚麼想提出質疑的,寫書嘛,作者自己夠覺得爽就行了,但文本要說服別人,需要拿出真正的料,並不是堆積資料數據,讀者就會信以為真的,真的,這個世界可能未必是平的,但許多生活在非北美地區的人真的沒有作者以為的單純,這本出欠缺對於現實政治與區域競爭的現況了解,就算美國真的退出了,其他國家就要喜歡獲開始戰亂嗎?它先假設過去世界發展最快速的榮全是美國人一舉之功,美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其實在那個過程中,美國與美國企業撈得的好處作者卻完全不提,難道美國做的是良心事業?同時,過度信用擴張造持金融風暴,確實有可能在中國發生,但中國式封閉金融體系,對外影響低,但作者竟不敢承認書寫美國幾次的金融問題帶給世界之禍,反以數字來名無關痛養的低信用擴張,貨幣擴張,全然不提那是因為有各國的資產購買美債,持有美元,去化了風暴對美國本土的影響.似乎美國只有功於世卻不曾害過一國一人,其次在地緣與原物料分析預測上怎麼可能毫無弱項,離缺乏的東西也能成為世界領先者,其實已經流於一種國家信仰的態度,其實這樣的書寫有點太過離譜.美國當然可以選擇不當老大,不付出龐大的軍費來維持秩序,當然可以,說穿了這書裡所謂的全球化崩潰其實無非是繼續全球化創造出來的好處利益大部分不再會流進美國,他們對於不能接受,也不甘心中國沒付出卻獲得額外許多的收益而已,所以美國不再支持這樣的全球化而已.

              如果你問我這本書有沒有甚麼值得繼續探索或閱讀的,那無非是兩部分,一是資本主義的"再成長"問題,確實是它問題的來源,也可以說是美國"邊疆"理論困境問題的攣生兄弟,其次是本書列了許多原物料,能源,農業上的數據資料,與描述了這些產業在國家間的當下現況,倒是值得有興趣的人收集起來,難得有人匯整好了,還算是值得留下的部分,至於其他,雖然我說一方面可以當它是做夢文,但實際上我相信美國政府或民間裡應該有不少人士是跟作者一樣思維的,且正以這樣的邏輯觀點施加在政策上.所以消滅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移轉至美國亞利桑那與德國,日本也必是遲早的事,因為除了頁岩油的抽取新技術使美國從此成為從原油輸入國轉成淨輸出國,不再需要把中東地位放在主要重點後,從此主要國際政策開始撤離中東,而這就是一種值得留心的現象,一旦半導體供應鏈轉移完成,美國國際政策撤出台灣將是遲早的事情,.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