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山奪路  

關山奪路  

  最近特別的財經書不多,看了幾本散文,就先寫這個.

  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中的第三本,他四本回憶錄分別是,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這本講的是國共戰爭.作者1945~1949年的經歷.

 "內戰期間,千萬顆人頭落地,千萬個家庭生死別離,海內海外也沒有產生幾本真正的文學作品",作者在書的後記中寫上這段話,我也以此開頭.

  豈止文學,即使是歷史作品,也片面段落,沒幾個真實,勝者寫歷史,加料亂搞,敗者寫歷史,遮掩遺忘; 失落,加上獨裁者爪牙恐怖統治,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什麼值得閱讀的非官方專著,等到威權遠離,經歷者多已老故,現在只能依訪談拼湊,很難說明白,這本特別處,在它屬個人經歷,是縮影,不是全貌,雖然並不能說清楚一切,卻具體而微交出一個小人物故事,作者是文壇耆老,作品價值已不在數量. 關於國共戰爭,兩岸過去的作品是"長官出思想,作家出技術,人民出生活",他直言不走這條路,他不是政治人物,不是歷史學家,更不是媒體寵兒,不需要取悅大眾,雖然這四年的經歷很痛苦,但不願寫成忿怒,吶喊,因為"讀者不是我們訴苦申冤的對象".

  "多少人都寫自傳,因為人最關心他自己;但是大多數讀者不愛看別人的自傳,因為讀者最關心的是他自己,所以這年代,人要了解別人很困難,我寫回憶錄在這個矛盾中奮鬥,我不是為自己,我沒那麼重要,我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  那一代確實是存在的了.

  家裡存著一張舊的停役令,上頭的入伍日期寫著民國38年3月1日,頗為突兀的時間.此時,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已結束,勝敗已分,共軍抵長江北岸,蔣中正再次下野,李宗仁代總統,4月23日共軍進入南京,5月26日全面攻克上海.一個身在長江北岸的揚州人有什麼理由或原因在3月1日入伍?

 同樣的時間,1949年3月,王鼎鈞才剛從共軍的俘虜營脫離,15天管訓後被釋放,開了路條,領了兩天的路費,從秦皇島褡火車到濟南,然後,徒步要沿著膠濟鐵路走向300多公里外的青島.這是一段奇異的路程,穿著國軍制服被俘,行走在解放區,人人無言狐疑的望著他,釋放後又穿著共軍的服裝走進了還在國軍控制下的青島,上海,隨時有被當散兵抓捕的風險,這兩種十分不搭調的場景,活生生就在作者身上,沿路餓了乞食,睏了野外掩蔽挺屍,日日迎接睜眼的,可能是一條豬,一條舔食自己的餓狗,或是打劫的匪人,沿路上鄉人看著這些敗軍,那種眼神正透露當時人的無助與警戒.

 這本書從1945年日軍投降談起,身為流亡中學生,作者眼見學校沒有遷回家鄉山東的計畫,想藉入伍當兵,離開這陜西漢陰這個暫住地,於是入伍當了憲兵,以為能到北平,但部隊卻在意料之外的經上海,被調動到東北的瀋陽.當時的共軍早就搶先一步進入東北,此地成了國共兩軍最先展開激戰的地方,長春圍攻,共軍打的慘烈,民眾餓死不計其數,血紅雪白,正是這種背景中,作者觀察到許多戰爭中光怪陸離的事件,邪惡,貪污,欺壓,詐騙,造假弄虛,無所不在的惡官貪官,戰事急轉之後,他如何由秦皇島到天津,遭遇手榴彈未爆的幸運事,被俘,後又巧遇過去國文老師而得支助壹銀圓,正是這一枚不起眼的銀圓讓他後來絕處逢生,.

  值得一看的是1949年5月24日那天的情景,如何在絕望無助中,與父親共同走到了黃浦江口的張華濱,不知為何去而復返的最後一艘軍艦,登艦時的驚險,這絕對更勝於電影,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逃,逃,逃到那裡?又為了什麼? 金庸開始寫武俠,人物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等到封筆之作,人物是"偷搶拐騙,無賴無恥",又為了什麼? 就用張藝謀的電影解答, 這叫"活著".

  如果1949年3月1日那位江北的揚州人沒入伍,今天的我可能是一個在揚州耕地的農民,而不是在這個島上正打著這篇文章的人.那一代的歷史確實是存在的.

  書共33篇,每篇都可獨立閱讀,但亦有連續性,值得慢慢品味.如果看不慣大江大河或是大江大河騙了你,可以選這本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