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前一本若是俯視,這一本即是仰視,俯視仰視是我個人看法,沒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這本,恐怕前一本也不是長成目前這個樣子.時間不同,經歷不同,這本是作者年輕時代的回憶錄,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就是這經驗下延伸出的結果.這本書雖是出版在後,卻是哈夫納早期作品,由此可知它的關係.

  本書的一般評價不低,賣的較好,這裡儘量不走重複.結構來說,應該面熟,與王鼎均的關山奪路是一路,都是各篇獨立散文的合體,寫的是個人經歷,因此,不怕錯誤,不怕誤解,不怕個人的意識型態或偏見,因為這是回憶錄,就是寫自己,寫自己的清析,愚蠢,從眾,孤僻,怪異,依賴,暴力,懦弱,都是可的.少了這些,反而不實際.說句白的,看了這書,罵一遍納粹,驚懼一下時代,掬幾滴淚,是常態,也是多此一舉,那些反應並不需要看過此書,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該是讓我們正眼此刻,自己是不是也在做某些意志,屠夫,獨裁,烏托邦的殺手,幫兇?是不是與哈夫納年輕時代周遭的人們一樣,有那種可疑的漠視,容忍,縱容,合謀,或逃避,對一個高度政治語意的社會,是多數人逃不開的自問題.

 這種一致性的集體瘋狂,像極了電影裡神壇下喊著"神功護體"的拳民,當神功被破成了一塊鐵板,那種集體失望場景猶新,而現實是很少人體會到自己就是電影中的那群人,把神功護體換成平常流行的政治語言,即可發現自己的荒謬並不比劇中人低,不會比前人更開明,比古人更前進,也許我們自認較科學,民主,自由,對照下只會更諷刺.

 書是Haffner自1914~1933年的經歷,1933年就是第三帝國元年,明顯的意義在一戰開始的德意志民族主義發展,終至希特特出現的過程,只不過不是寫政治人物,而是透過作者個人成長,生活經歷,來反映當時的社會,是怎麼由一個多元,民主,科學,生氣勃發的環境,轉成一個一維,獨裁,造神的迷惘國度,寫的是當時的人如何自動分裂成雙重人格,精神分裂,不能也不願排除納粹的到來,很少有像這本書一樣,呈現出整個時代的心靈狀態,有怎樣的集體心靈,就形成怎麼樣的時代,單憑一個希特勒成就不了那種屠殺邪惡,那種邪惡需要千萬個幫兇,而很難有人願意把自己與周遭親朋友人都寫成是幫兇中的一員,我們總是比較願意指責那些有名有姓的獨裁者,也是此書難得處.

 書分三部,序幕,革命,告別,這樣的安排還頗有意思,Haffner並不是一開始即心智澄明,從一個無知少年起,個人也是那個集體浪潮中的相伴者,在一戰期間前,Haffner醉心國家對外戰爭的勝負,每日準時在戰報前尋找認同,只要有勝利的消息,不論是軍隊前進佔領敵土,或殺敵人數,都足以令其興奮,這個序幕不單是戰爭的開始,也是作者個人心靈養成的起點.革命的開始,意謂的經過戰敗,凡爾賽和約,通膨,經濟蕭調,左派隔命,馬克斯主義衝擊,政壇左派右派更迭,終至發生革命暴動,這是國家的,社會的,而作者個人的則在生活經驗,特別是源自愛情而來對心靈的革命,而改變放棄了對德意志民族集體的崇拜幻想.告別則作者是離開這個集體心靈的生活歷程,特別是他參加中級文官考試的經歷,那種內心情感與外在表現的差異,人不是成魔,就是成了假人,充份表現那種專制統治的恐怖,而那也是德意志國進入納粹統治告別過往傳統的隱寓,集體與個人間是互為的鏡象,非常有趣.

 這本書是作者早期觀察,經歷的一個記錄,之後他開始以寫作為生,前面的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就是這故事時空上的延伸,下一本解構希特勒是那個歷史創造出的獨特個人位階上的延伸,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實在與我們個人生活生命有著緊密連結,最重要的是反映個人是不是也迷戀於這種集體化的瘋狂,在民主化的國度中,沒有千萬個姑息縱容者,又怎會有希特勒那種人,當本地都出現了類精神病領導人時,又有多少人會反躬自覺,自己就是創造這個怪物的一份子,也許當我們閤上書時,也同時把自己錯誤都遮閉了,失憶了,,此時,閱讀這書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