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  

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2004年3月22日上午8:45台指期開個大跳低,15分鐘後現貨開盤,一檔檔個股紛紛開盤即亮出綠燈跌停板,此時除了股票的持有人大覺不妙外,有一種特別部位的人心頭正在淌血,這些人正是選擇權跨式或勒式部位的(short stradle or short strangle),很多以此為慣性操作幾年的獲利,一天就流光,在此之前沒人曾想過會發生這種意外事件,兩顆子彈重擊了認為行情不會大舉突破區間的慣性,行情自此向下跌了近2000點.在這一天之後,每逢選舉,不管是立委選舉,還是五都選舉,抑或縣市長選舉,投機客在同樣的部位上改變了方向,改做跨式或勒式部位的(long stradle or long strangle),買個保險或企圖賭個意外事件投機,看能不能有再發生短時間內再跌個2000點的可能,很可惜,從那以後再沒有出現另一隻改變選舉結果的黑天鵝事件, 保險是買了,卻沒有因此而獲大利,即使高鐵炸彈客這種類似的心思也沒有得逞,而這就是真實的投機客的生活,自己的千算萬算還不如亂算,於是過了幾年人們逐漸淡忘了意外的波動效應,又重新回到習慣性的區間作為,經紀商或理財書又猛推跨式勒式的賣方交易,除非很久或是不久的將來那一隻黑天鵝又來才會喚起人們的教訓經驗.在這件事上,買進選擇權的跨式或勒式部位就是本書所說的反脆弱,任何事物只要從隨機事件或震撼中得到的上檔利益大於下檔風險就是反脆弱.而賣出跨式或勒式就是脆弱.,然歷史上的突發事件讓我們改變了慣用的脆弱模式,但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指出少即是多,當我們這些投機客試圖用混沌,碎形理論去預測黑天鵝時,轉採買進跨式部位賭上黑天鵝時,我們依然是往脆弱性走去.

  用實例開頭,因為這是最直觀現存的反脆弱金融商品,我們投機客再熟悉不過,是要說明Taleb的目的,讓人試圖從反脆弱上獲利或是贏得對人生的正面效應,這當然不是一本講金融投機技術的書籍,相反的它延伸所及的空間與時間簡直是一本奇異的哲學書,只是若這樣宣傳,或許會讓人打退堂鼓,一如作者說,他希望這本書被列為禁書,因為禁書的反脆弱性會讓很多人試圖來閱讀本書,而不要如中文版的書腰上打上一堆名人推薦,那七位先生如果推薦這是本不值得讀的大爛書,相信人會因為好奇的興趣反而會找來看,可惜出版社沒有照作者的猜想一試.而這也是市場特質,每個商業性媒體都有特定立場,市場上存在各類特定主張的媒體,彼此竟爭,各有其喜好的閱聽者,是不太可能存在只有單一聲音,即使可能會因競購而產生,但也會因為立場的反脆弱性讓相反的聲音成為一種商業機會,而打破這個可能獨大的聲音,真正可能產生單一聲音又不能被制衡的反而是那種官僚的,非市場的,甚至宣稱為公義,服務,第三方特性的媒體,如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台,或如維基百科,一但其製作人員的意識立場單一固定,成員組織被特定人綁架缺乏可易性,是很難有其它聲音能與其制衡,因此市場的自然是反脆弱,而官僚媒體是脆弱性.而Tablet將這種金融選擇權的觀念擴張到各種領域,雖然Taleb在書中表示並不希望我們只能把此書單純作為金融投機的技術指導,因為如此就是失去科學性的意義,窄化了脆弱性的應用,他特別指出金融選擇權因為定價的關係還需要付出某些成本,但世界上有許多,現象,社會關係本身就提供選擇性,提供的選擇權是零成本,希望人們對此有明確的瞭解,能如金融選擇權般來使用,它的特色就是不對稱性,利用有限的費用,來獲取一個可能較高利益的可能,這不單是只適用在金融投機上,這觀念更應常用在人的日常生活裡,熟悉金融選擇權的人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另一種世界,也可以看到非常有趣似曾相識的東西,比如5個希臘字母,但是不是用方程式,而是夾雜在敘述的文字裡,在真實世界某一種現象中隱含著gamma,theta,vega,delta,rho,其實頗見新意.

  區間假設交易的勝率慣性,319槍擊,買進選擇權跨式部位,分別對應隨機致富的陷阱,黑天鵝效應,與反脆弱,反脆弱這一本是作者提供面臨可能的隨機波動事件該有的態度想法與可能從其中獲利的做法,而前面兩本的出現都是為了這本書的推論做鋪墊.雖然這號稱是一系列對於風險問題的探索.實際上與之前我們一系列的閱讀的內容竟有著部分的類似.打破領域相依,波動或意外事件的影響從金融市場擴張到各種領域,相對的,這種強調意外,波動,突變等事件恰好與打破理性主義對社會的影響的議題有強烈的一致性,從對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批判,到社會工程,干預主義,量化經濟學家,到政府股控等層面在這本書中有大量的觀點與Popper,Hayek,Mises等曾提過觀念與邏輯趨近,但又明顯不同,雖然不能稱為原創,但是這本書不僅超脫了以上書籍毫不遜色,且更超越了Hayek等人對於社會工程的批評,Taleb不但批評理性主義,對於批判致命自負的自由主義,Taleb確也認為Hayek,Popper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一種信任人類智慧的主張,Taleb連這種智慧都認為是可疑的,值得批評的,他將單一的觀點擴展到各領域,從1997年Taleb所寫的動態避險(Dynamic Hedging: Managing Vanilla and Exotic Options)(pdf版)中解放出來,從單純的反無條件理性主義跳脫,Taleb試圖從投資風險稼移政治,經濟,文化,醫療,教育上可能面臨的波動或脆弱性,引出一個關於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社會迷信於絕對計畫,控制,干預,科學處理一切,相信人類的聰慧能從物理研究延伸進社會建設,能管控經濟,干預市場,計畫福利,主導分配,控制飲食,改革教育,提升醫藥,相信人能夠消滅一切的隨機,波動,而Taleb正是要推翻此種完控制的絕對信念,他認為科學理性的觀念固有可取處,但過度去除隨機性,去除可能的突變,意外,波動,人類文明將會如一潭死水停滯不前,甚至走向自我毀敗.他指出美國或過去的英國能夠成期居世界的領先位置,是因為反脆弱,敢冒險,能創新這些人數居於少數極端一方的人所帶領的,不是因為大學教育,學術研究所培養的大量中間人物所創作的,他嚴厲的諷刺像亞洲國家那種教育培養出的中庸人材是不可能帶動社會成長的.只有願意自然的面對隨機性,發揮可選擇性的特色,人類才會大步向前,不論是個人或對人類群體,這個觀念都是行得通的.

  正像東野圭吾的小說布魯特斯的心臟,再高的人工智慧終究是人所設計,末永拓也死時恐怕還真以為是機器人背叛他,或以為自己的設計怎麼會出錯,卻不知背後伸出干預的那一隻手,此外,從Popper,Hayek這些人過往的作品中能夠見到Taleb採用某些近似觀點,不過Taleb表示許多人會提出近似的想法,並不必然因為讀過同樣的這些書才來的,反而可能是因為先有了這種觀點,才去讀這些書,因為英雄所見略同的結果,他表示學術界所依賴的因果線型關係推論很多並無道理,因與果的關係也可能是顛倒的,只是源於人類的自以為是,自以為智識,自負的決定何為因何為果,但與事實真相並無關係,因此學術界老師的地位被抬的太高,學生可能是因為自發而更高,他更指出教育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關係沒有傳統認為提升教育水準就能拉高國民經濟的順序,這順序可能是反向的,他以流氓經濟學家形容張夏準,說他以台灣與菲律賓過去40年經濟地位的反轉是因為台灣的教育發展快過菲律賓,但是相對的非洲國家教育也比過去好,經濟卻何以沒有長足發展?實實在在打了這種以數量為因果分析的盲點上,事實上台灣現在教育比20年前發展的更好,確實沒有同步的帶動經濟發展.附著中包括Krugman,Samulson這些凱因斯或以量化經濟為主的專家被Taleb大肆批評,還指責Stigler明明就是2008金融風暴的推手卻假扮成預測系統崩潰先知者,再假裝公平正義的虛偽學者,更遑論那些早被他罵翻了財務金融學的經濟學者,他甚至暗諷選擇權的定價公式是學術界剽竊金融交易市場實務界的成果.我們可以書中體會出Taleb對於學校教育,對於學術研究,對於學位閱讀的看法不在於貶抑它們的價值,而是在於這些人這些事與實務的經濟關係相隔甚遠,那些人應該安份在其研究或學位上努力,社會上不該把他們那些東西當成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丹,因為那些人本身就是問題,他們不懂反脆弱,只會為經濟,社會帶來脆弱化.以本地指數8500以上征證所稅法案為例,就是三名博士立委主導,其中有兩位是在商管財經研究所中帶博碩士生寫論文的人,卻不知道自己在實務上弄出了一個價格管制,對於短線交易者而言,誰願意讓指數上8500?他們交易只看空間波動,不在乎指數高低,若同樣賺1000點,8500以下不用繳稅,自然會有人趨利,長期橫向的行情豈不更好?而若根據本書,對未來有期待的反脆弱者即可能是遠期8500 long call的愛用者.

  Taleb是活在真實世界,務實處事.這次有胖子東尼同時也有另一種人尼洛,那些從巷野街聞得來的或是從廣泛閱讀書籍而的知識在面對隨機,突發事件上,都能有同等的效用,因為面臨這些隨機性或意外事件,智慧遠比知識更重要,東尼與尼洛都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反脆弱的決定,Taleb認為不僅決策上,事實上在哲學上也是一樣,智慧遠比知識重要,這就對柏拉圖哲學家國王提出了挑戰,Taleb指出務實的做法是,一個人要先做國王才能考慮當哲學家,反向只是一種無謂的空想,亞里士多德,盧梭思想都是這種理性路上類似的產物.但是他也對於各種主張有著被誤解的疑惑,比如隨機致富的陷阱強調的是隨機性的影響在生活中遠比想像中的多,但許多人誤以為那書是談一切都源於隨機,他寫黑天鵝是強調極端事件的巨大影響與不可測性,但更多人誤以為黑天鵝就是一切的主導,因此,這本反脆弱副標是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他寫實際生命中可能的做法,而不單談現象,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在決策時智慧可能勝過知識,但是自然之物,會帶來可選擇性,人以為做得成功,是因為具備知識,或智慧,其實只是選擇得宜而已,因為可選擇性是透過嘗試錯誤來達到目的,即使是錯誤的選擇都能提供我們逼近事實的一步,而這些連串反映的起點就意外,突變,隨機性,而今日的社會卻偏偏要特意拿掉隨機性,只是為了一些計畫性,預期性的目的,甚至連學校孩童的午餐都要一致化,Taleb表示這是人類自以為是的大錯特錯,聰明人都以為自己今天做的事是昨天就預測或規畫好的,也認為對於明日,位於未來,能夠有把握的預測,與計畫,他指出其實是錯把選擇的結果當成自己擁有足夠智慧與學到正確的知識,足顯人類自大的愚昧與無知.因為真實世界非線型,非對稱性,且有自我備餘能力,且真實的世界充滿可選擇性,透過試誤修補來迎接未知的事物與未來,並不是像理性主義的學術界是充滿目的論,真實世界是普羅米修斯,反脆弱性,書是對於現代化與知識學術化的質疑,強調生活而來的經驗知識的有效性,但我想應該最後也會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反現代化,反科學,反智識,反學術書籍而另做大論.

 雖然沒有特意的排列順序,對於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理性主義的興起,Taleb還是有了類似Popper式的探源,原始部落到城邦後形成國家,人類以為自身式透過科學性設計與集體性的力量逐步改變,直到現代國家與大學出現,以為這種改變是一種人類成長的結果,於是越是現代化,人們越相信國家能解決人民面對的大多數經濟問題,也相信學校教育能提升個人的經濟力,並從經濟問題擴展到舉目可見的領域,但作者指出了Popper可能的發展與其後的Hayek雖然可能類似反理性主義,他們卻沒有發現可選擇性能替代社會規劃,基本上他們信任的機制是架構在集體或分散智慧之上,只有可選擇性能夠產生這種去智慧達到目的的方式,Taleb走向了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以他的哲學思想做可能的延伸,Taleb自問"人類不能瞭解無法以語言文字定義清楚的東西嗎?","不能定義騎車的方程式,就不能騎腳踏車嗎?",事實上人們經常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去完成某些成就.Taleb說了個人類教鳥飛翔的比喻,人類難道是需要透過美術,音樂還是專門課程才會繪畫,演唱與從事各種工做嗎?作者以醫藥為例舉出了許多關鍵性的治療方式,或新藥的發現,並非透過有目的的預先計畫而來,而是在別的醫藥研究中,或是生活中的試誤而得,例如天花的治療,某種癌症標靶藥,甚至威而鋼都是在別的研究中或日常生活的觀察中得來的意外之喜,那些真得透過學術機構或大學研究而來的比例實在太低,而我們竟然還過度依賴大學教育的課程試圖改善人類生活,正如因與果的關係並非人類的線型思維,人們易受目的性的影響,卻不知目的與因素間關係的不確定,反因此給允所謂的專家,學者或詐騙者打開了生存空間,專家問題往往帶來脆若性,而接受無知則不然,專家問題讓人們站在不對稱性錯誤的一邊.Taleb引用尼采"有些事情我不能理解,不一定表示我無知",認為真理是善的唯一與充份來源是Taleb所抨擊的.長久以來誤以為"知識是萬靈丹,錯誤是有害的,因此科學是讓人感到樂觀的事業",科學樂觀主義激怒了尼采,因為這表示了利用推理與知識為烏托邦效力.而尼采質疑的是知識的善.雖然人們將創造性破壞的觀念歸功於熊彼德,但Talet指出尼采在談酒神時便已稱之"創造性破壞"與破壞性創造",而想到了反脆弱性,Taleb更說了他所以對自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傳統理性主義的知識所代表的哲學發動批評,是因為結構化的學習,喜歡天真的理性主義的貧乏,不像經驗主義有那麼豐富的紋理.他引用Ernest Renan所提的觀念"依據定義,說邏輯排除細微的差別,而真理只存在於細微之處,所以在道德和政治科學中尋找真理是無用之舉".表示人所做的決定主要是根據脆弱性,不是機率,或說主要是根據脆弱性做決定,不是那麼在意真或假,因此當人們面對失敗時,應該是修改暴露程度,學習脫離困境,宗教與傳統的試誤法在這一方面比天真的科學要好

,因為贏家是沒有時間寫書寫歷史,而Taleb表示這是輸家才有的作為,有了後續的結果推論其因,過度自我想像的謬誤.正是因為不理解反脆弱性,這些正是伊皮米修斯(Epimehteus),喜歡事後扭曲,以事後敘事的方式,將理論套到過去的事件上,像伊皮米修斯那樣的人只會犯下不可逆轉的錯誤.理解反脆弱性的機制,可以見機而作,利用可選擇性闖進未來,我們可以建立起系統性且寬廣的指導方針,在商業,政治,醫療等一般生活中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非預測性的決定,在未知占優勢的任何地方,在充滿隨機,無法預測,不透明,或我們對事物的了解不完整的任何情況中,都能做出決定.研判某樣東西是否脆弱,遠比預測發生某件事可能傷害它要容易,脆弱性是可以衡量的,風險則無法衡量,我們不可能計算重大稀有事件的風險,並且預測它們是否發生,有些東西受波動傷害到底有多敏感,很容易處理,比預測會造成傷害的事件是否發生好著手,所以Taleb建議顛覆現在的預測預言和風險管理方法.生活遠比我們記憶中的迷宮還要錯綜複雜,我們的心靈忙著將歷史轉成平順和線性的東西,結果使得我們低估了隨機性,但當我們看到隨機事件,便心生畏懼而過度反應,由於這種畏懼和渴望秩序,人類建立的一些系統破壞了事物的無形或者沒有那麼有形的邏輯,結果暴露在黑天鵝的傷害中,且幾乎不曾從它們得到任何利益,你找的是秩序,卻得到假秩序,因此Table說擁抱隨機,才能得到某種秩序和情況.Taleb修改了Popper的進化認識論,認為進化不是觀念之間的競爭,而是根劇這些人的觀念和系統之間的競爭,一個觀念會存活下來,並不是因為他比競爭觀念要好,而是因為持有那種觀念的人活了下來.

  一個歌手發行了一張CD共2000張,只賣了200張,且其中有100多張還是歌手自己掏腰包買的,這新聞是要宣傳流行音樂市場的慘狀,這位歌手是素人歌唱比賽出身,有個10名內,好不容易能出張專輯,事實上素人節目雖是近年的主流,但能藉此名利雙收者也不過蕭敬騰,楊宗偉等3,5個人,若以前30名者有機會上電視露臉的條件為準,素人的成功率不到1%.若以海選人數做基準,那麼成功率可能低到萬分之一乃至十萬分之,這就非規模報酬不變的工作特色,勝率極低,贏家全拿,我們投機客,或是作家,藝人這些工作都是屬於此類.值得注意的是那幾位名利雙收的素人歌手,沒有一個是第一名,連前五名也沒有,甚至只是去節目PK,打醬油的,因此我們幾乎不可能在因果關係上找到他們成功的必要條件,巴菲特比較道德?雙J比較努力,還是西x牛排的比較實在?人們成功後,這些後設的理由滿天飛,於是書店那些成功學書籍,或傳記成了要角,於是一個半年前在Pub唱一晚500元的人,半年後在郭董的尾牙上唱一晚50萬,人們卻不能真的知道其間的差異,但我們知道兩件事,一是我們應該找不到n個借我500萬的朋友,其次是成功的素人歌手或其他職業的人報酬上有著高度的凸性,是非線性的.這與公務員,銀行員,或是星巴克夥伴之類的規模報酬不變的工作不同,後面這些全都屬於線性報酬,對於線性報酬的人來說,需要有50%的次數正確,擁有凸性報酬的人,需要的正確次數則少得多,反脆弱的隱形利益可以讓你猜得比隨機要差,最後的表現卻仍然超前,可選擇性的力量會是某樣東西的函數凸性很大,所以你能夠做錯卻仍有不錯的表現,也就是不確定性越高越好,相反的一個今年5萬月薪的銀行員,明年此時月薪與5萬不會相差太多(第10名的歌手成就可能贏過第1名的歌手,但第1名的銀行員通常會升的快).這就是反脆弱帶來的優勢,但是贏者全拿的特色會讓人只記得那3個成功人,卻忘記 10幾萬參加海選的失敗者,可能過得很差,銀行員收入雖比不上些成功的素人歌手,但很難有銀行員過得很差,書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從事何種工作,不過Taleb指出明白我們的人生若能遇見可能的凸性效應,善用它,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是起碼的收穫.(古代唸書考試科舉制度是非規模報酬不變,現代唸書考試的高考公務員是規模酬不變,兩者已全然不同).,如果人擁有有利的不對稱性或正凸性,長期而言,在不確定存在的情況下,表現優於平均數,不確定性越大,可炫擇性扮演越吃重的角色,而且更好的表現會更好,這個特質對人生十分重要.而這也正是多數投機客用線性交易系統上在非線性的價格波動上猜想交易中,總是遭遇一棍擊潰的背景原因,脆弱性在交易者,投機客身上反映出來,這也是一種非線性,但他是負凸性,是內凹,負凸性,這種負凸性與理想主義的結合,就是可能毀滅世界的一種結合.

 在一連串漫長的敘述,Taleb將兩者結合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與影響逐步擴展開來,凸性的特質就是會隨規模的擴大而加速它的影響,因此規模越大,負凸性效應的影響越大,對人而言,作者首先就挑了國家,次是企業這兩個對象.隨著萬能政府思維擴張,人們期待政府能為人民打算或規劃的事務越來越多,集中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數是給了政府做各種運用,越來越大型的公共工程,教育,健保,年金支出,每一種計畫的規模都較往日國家與政府大得多,因此,一但這些政策有失誤或失敗的可能,耗用的資源,浪費的金錢,將較過去大得多,至於企業,尤以金融機構為例,2008年的風暴說明一切,一家區域性的銀行擠兌,人們受到的影響不高,但規模超大的金融帝國出現問題,大到不能倒,整個社會乃至全球金融體系都受到影響,Taleb透露個人偏好城邦型國家,乃至小自治型態國家,不愛大型連鎖性企業,喜歡街邊的小販或傳統商舖.而另一個因素就是知識,理性主義,科學的影響,因為專門化的學術思想主控,人們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是真正有用能幫助能的知識,Talet建議採用否定法去除可能並不如預期的方法或知識.此時時間與脆弱性的關係被搬上檯面,一個簡單的概念就是已經存在被使用多年的知識技術或作品會繼續生存下去,當下流行或主流的商品卻未必有此能力,這就是林迪效應(Lindy Effect),對於易損的東西來說,每多活一天都會縮短額外的預期壽命,對於不易損的東西,每多用一天可能意謂著預期壽命拉長.Taleb指出從傳統的著作,器物,書籍,工藝技術,乃至自然界現象,都存在林迪效應,要人們回到歷史上去尋找,自然能看清這一切,可惜,現代人喜好新技術有嗜新傾向,反而一直在使用很快就消逝的技術與商品.他個人喜歡閱讀流傳較久的書籍,而不是那些傳達新思想新概念的作品,因為流傳多年的書籍是經過考驗的,經過時間考驗的擁有反脆弱性,過度依賴技術優化的大型東西會顯得脆弱,他們過度依賴所謂的科學方法,而不是經歷時間考驗的試探啟發法,今天的大型公司應該會消失,因為規模是企業的敵人,在面對黑天鵝時會顯現出不成比例的脆弱性,城邦國家與小型企業比較有可能存在,甚至欣欣向榮,到了這裡,以為作者要談復古論,喜愛傳統,非科學,與技藝化,小型化,但其實跟著Taleb將整本書的論點調整到個人的身體生活與醫療上,他對於現代的醫療,醫藥,運動,飲食等方面有關於科學性促進身體健康,長壽的所有醫學知識,飲食知識,藥學知識全部抱以質疑,甚至否定的觀點,作者將人當作生物中的一種,如牛,羊等都由其自然與適應自然而衍生的生活習慣,在現代化,理性主義,現代醫學還沒有進入人類生活時,那些都已經是幾萬年長期以來演化的現象,我們並沒有證據顯示一日三餐定時,固定時間運動,睡眠對於人類的身體更有助益,那是一種可能的迷思,人類如野獸一般可能先要經過辛苦覓食才能得到一餐,因此,一早起來就吃早餐毫無道理證明對人有利,雖然這與我們已經被灌輸養成的常識完全背離,不得不說,還是會對Taleb的看法產生某些可能的思考,他的觀點就是普遍的醫療具有正不對稱性,凸性效應的節果比較不可能產生脆弱性,但現代醫學跳脫消極治療的觀點,在特定的醫療,程序,營養,生活修正的利益很小的情況下,只是因為為了舒適化,而舒適化不是人類這種生物天性的追求目標,是後設現代化的知識習慣.去知識化,去專業化,不迷戀完全現代化,科學化,體制化,Taleb在最後籲請人們要當心專家騙子,因為代理人關係,獲利與風險不是由同一人承擔,於是造成將脆弱性轉移給他人卻自己獲利的專家騙子,Taleb很不客氣稱作史帝格里茲症候群,諷刺的就是明明是創造金融風暴的脆弱推手卻要假扮成先知預言者,這種人普遍存在各種行業,以學術界最多,它們不但創造一些對人並沒有用的理論,還自封是此種理論的專業持有人,犧牲他人以獲取反脆弱獲利的人,離我們不遠,基金經理,理財專員,還記得勞退基金操盤者拿民眾的錢炒自己的股票,他們不都是眾人眼中的投資專家,操盤人,其實全是騙子,幾所不欲勿施於人,作者說不要看一個人在說些什麼,看他做了什麼,你才能真的知道一個所謂的專家,名人是不是犧牲他人來獲取反脆弱而獲利,當專家名人告訴我們要投資什麼,吃什麼食物,藥品,還是什麼保養品對自己的生活或身體更好時,你要看他自己是不是這麼做,這麼吃,一個預期到金融系統崩潰者是藉著預料發生崩潰而獲利,不是事後的自我誇讚,這絕對是我們投機客看人一貫的方式與準則,在此我們與Taleb是一致的,因此,不必在乎有幾個名人列在書腰的推薦名單上,或許他們根本都沒看完過這本書呢.這種名人效應無非是本書一切探索的同步延伸,正是我們該拒斥的一部份.

 這絕對不是一本單純投資技術的書籍,雖然它可能源於技術,他轉向哲學,但非玩文字遊戲,是要深入人們心靈思維的根本,作者提醒我們要對現代化,科學化,理性主義,專家化,制度化,學術化的警戒,Taleb的目的未必在全然唪否定這一切,否定過去發展的全部,而是要提醒人們要留心在些在進化過程中能自然留存下來的必有其價值與意義,人類不可能全一己之力掌控一切,試著回顧歷史,自然,或一切身邊仍留存但非體系化,科學技術化,非學術化,一切可能帶有人文密碼的人事物,可能存在我們真正的知識,那些只在生活中,不在頂尖大學的大額預算的研究計劃裡.以上.

 

PS. Taleb在此引用書籍的數量與深度實在非尋常,對於一周要閱讀30~60的小時的人,只能說光有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今年只看一本書,那麼本這絕對是可以考慮在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