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搶救面臨天災,糧荒,疾病,戰火中的危飢兒童與家庭,援助國外緊急糧食危機,天災緊急救援與重建,兒童健康照護及愛滋遺孤關懷,戰後重建及國內緊急救援",以上轉自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網站,然而進入過去28年活動援助國家的名單,幾乎大部分未曾變動,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總是榜上有名.簡言之,一個3歲曾受助的兒童,到了30歲依然陷在貧窮,飢荒,戰亂的環境裡.救援目標雖是擺在眼前的急難救助,但若將視野放遠一點,觀察思考更深入一點,它門的問題非單純的飢餓,缺糧,貧困,戰亂,而是活生生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乃至國家問題,這種問題範圍,自然遠非藝文人靠名氣號召,或主張人道主義能解決.馬克思說"歷史總是會重演,首演是悲劇,重演就是鬧劇".當我們年幼時,先是英國歌手發起Band Aid 合唱Do you know It's Christman? 繼之Michael Jackson與Lionel Richie合譜 We are the World.經過30年一樣在依索比亞,下撒哈拉國家,飢餓,內戰,屠殺,皮包骨而頭大身小比例怪異的兒童,此影像時刻觸動我們.雖然不願意,不過我們明白救急無法去除貧窮,甚至除了鏡頭下能夠拿到受贈物資的少數人外,多數的捐贈其實非但送不到正陷在飢餓,重病的平民手上,還即可能全流進造成這些災難的軍頭,游擊隊手裡.雖然不願因此推論長年捐贈已是一場鬧劇,但確實沒有參加者想得這般美好.

  我拿到這本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時一看一版三刷,發行才一個月算賣不錯吧.書談的問題很清楚,就是討論造成世界上會有富國跟窮國差別的原因是什麼?題目很好,不論是作為專業論文或是大眾讀物都相當吸引人,不過作者提出的答案顯然是滿足大眾讀物級的.很漂亮,搭配過往歷史來說明似乎言之成理,但若從經濟專業論述來說,難免就有許多暗藏的疑問不得不令人思考了,因為若不能有效說明這些潛在的問題,或是了解可能的陷阱,盲點,看這一本書會變成頻頻點頭,認為言之成理,而沒有疑問的一本,且頗符合當下的氛圍.問題是,若從精確性來解析,很可能淪為一本完全經不起討論,充其量只能嘩眾取寵的書籍,其間的差異不可謂不大,因此,寫這本書的心得,我就從一般大眾可能會產出的認同說起,再及於有所疑問的部分.

 作者Daron Acemoglu與James A. Robinson試圖提出一種解釋國家權力,繁榮和貧窮起源的說法,首先以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線上相鄰,具有相同地理環境和文化因素的兩個市鎮比較,兩地居民享受的政治權利和經濟福利卻有天壤之別.而轉從全球來看,南北韓,中東等地具相同地緣卻發展樣貌不同的國家,不同國家間的經濟,政治差距屢見不鮮,面對全球範圍的現象,社會科學研究者提出了各種解釋的假說,將原因歸咎於地理環境的優劣,文化要素的抵制及統治階層的無知三種假說.在作者看來,這三種假說都已被驗證為錯誤,不具全面的解釋力,Acemoglu與Robinson指出更合適的解釋方式是透過政治制度的架構來解釋經濟的繁榮與衰退.制度是我們如何組織社會來生產並分配資源的制度過程,決定了我們今天是繁榮昌盛還是衰退破敗,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決定國家走向的最大原因,若能在經濟上致力於保護財產權,執行一視同仁的遊戲規則與法律,鼓勵資源往新科技與創新投資,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鼓勵多元思想,國家就能持續發展,反之,國家若只被少數政治菁英把持必然走向衰敗.

 本書的理論是建立在大量經驗觀察與作者宣稱將歷史資料運用在計量模型上的結果. 在論證排除了過去種種理論的可性度之後,作者從經驗觀察中發現了兩種制度面向. 一是廣納型(inclusive)與榨取型(extractive)政治與經濟制度對國家興衰的影響. 包容性政治制度意味著公民在國家權威的保證下可以通過各議會,投票,請願等方式參與到政治決策,而包容性的經濟制度下,公民以此享受到法律和秩序,享受到非歧視性的進入市場和公平競爭,同時也享受到對私有財產權的法律保護,這些措施對個體產生了重要的激勵作用,在這種激勵作用下,個體會利用自己的勞動與才能進行生產和創新,在為自己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反過來又鞏固了產生這種經濟效應的政治制度,由此在總體上形成了良性循環. 另一個面向則是歷史變遷和制度變革之間的關係,本書並不認為世界經濟的歷史進程是必然的,它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各種未知與偶然,而制度性變革正是在於某些關鍵的歷史時刻與當時的社會制度之間的互動. 互動可能會釋放出趨向包容性制度的種種動力,也可能導致精英統治的建立或者社會整體的分崩離析.作者以這兩個面向貫穿,帶著大量歷史事件發展來進一步解釋證明這兩個面向的種種發展,也進一步指出 在國家發展歷史上什麼原因決定了制度選擇?這個選擇的發展結果又是什麼?

 總的來說,作者即以廣納型的政治制度與廣納型經濟制度兩者的發展做為成為富裕國家的主要因素.只要國家制度能逐步朝向這個目標,就有機會進入與西歐,北美,東亞等國家相同的生活水準上. 本書在以黑死病開啟的東西歐大分流寫得不錯,因為疫病造成人力的缺乏,這種關鍵時刻各自與當時地域所處的環境,制度產稱交互作用,各自朝向一個特別的方向,東歐更朝向農奴,貴族,榨取型,而西歐則往發展商業環境啟動,加上地理新發現,對於殖民地的統治模式的差異,西歐又發生英國式與非英國式的制度差異,英國因為商人,新的資產階級興起,而讓絕對不可侵犯的王權有了鬆動,大議會式的出現,加上光榮革命,而得以朝向廣納型的政治制度前進.相對的法國,西班牙則經歷一翻周折,舊勢力的反撲,革命的慘劣,拿破崙的影響,以致於落後英國,更因為對於美洲殖民的差異,對於日後北美與南美又各自重下導致不同制度的因子.使得南美從此有了榨取型制度的根苗.書到了此處轉進非洲下撒哈拉國家的被殖民與黑奴販賣的結果,其影響造就了非洲至今仍一直重複的榨取型軍頭,獨裁者國家,只有少數如波扎那,南非等才有機會走向相對富裕之路.

 這本書首先見到的問題是定義不清,關於廣納型與榨取型的制度,看起來很明白清楚,實際上是完全沒有標準,讀者很容易被大量的國家制度與發展結果對比給糊弄了.書中作者曾表示民主不代表政治多元化,這是否表示民主與廣納型政治制度非是必然關係或等號漸進關係?作者又表示市場經濟也不代表廣納型經濟制度?那麼甚麼是廣納型經濟制度?我們無法在書中找到清楚的定義,只能依賴對比呈現,如北韓與南韓,但是如果比較台灣與南韓,我們是否可以推論南韓是榨取式的經濟制度? 者一直在用舉例說明問題,但始終未對能對此做清晰定義,且從舉例中也無法明確它們所指到底是政治制度下分權的範圍還是經濟制度的市場化程度.如英國光榮革命時只有10%的人有選舉權,書中將其定義為廣納型制度,但委內瑞拉實行民主選舉的查維卻被歸為榨取型,博茨瓦納是包容性制度,但其實從經濟制度看,國有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市場化程度受到擠壓,但是埃及的市場化程度並不遜於博茨瓦納,卻將埃及定為榨取型,如此失之隨意,決定的標準恐怕失之為作者自由心證,實在不是經濟學者該有的程度.

  接著定義不清的問題再延續下去,在廣納型的經濟制度描述中,全書一再重複的僅有安全的私有產權保障,公正的法律制度,能夠公平合理的交易與締約,允許企業自由經營與人民自由選擇職業.此處就延伸出一個重要,或說相當嚴重的問題,私有財產權的保障與產權制度問題.在前面的書中我們引用過科斯的產權論,簡言之沒有產權就不會發生交易,作者專注在國家政治沒收上,卻沒有提及以法律定義侵害私有財產權,且往往引用的保護主義,保護特定產業,特定職業,特定產業的司法侵害.在此定義下,在作者眼中的廣納型經濟制度究竟是廣納還是榨取型呢?這成了一個好玩的問題,那些課徵高稅率富國,對於公共工程的土地徵求,對於保障規模限制交易,或為了特定目標而限制經營規模等各種先進制度,難道不該歸為法治型的掠奪行為,難道不該定義為榨取型?比如歐盟對微軟或yahoo的限制,就是此一種型態,畢竟對於私人產權的侵害與市場交易的阻礙實在不是本書所定義的那樣,還是難道因為它們是富國,就一定必須對應在廣納型經濟制度,難免有讓人覺得這書販賣的成為一種價值典範而不是合理的推論.

 而書的大部分都在談被殖民國家的發展史,其實是盲點之一,套進作者採用制度飄移與關鍵時刻的交互作用論,相當勉強,把殖民地現象擴展至全球,並用一套制度理論試圖去解剖政治和經濟現象,表面上堆積大量歷史故事中顯得有趣,但實際上能夠以這些分解的條列來說一個定論則不無令人懷疑,如果這單是一本歷史學者的作聘,個人評價會高些,但因兩位一是專經濟一是專政治,則未免顯得隱藏了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不敢直言民主與廣納政治的關係,不敢提自由市場與廣納經濟的差異,甚至也不敢隨便代之政治與經濟制度上的均等主義,而只在販賣模糊制度至上論,殊為可惜.作者對論證過於看重結果忽視過程,難免有以成敗論英雄的傾向, 比如專制體制的不穩定特徵可以得到共識,榨取型政治制度下,權力傾斜必然存在較大社會風險.但是廣納型政治制度的達成是否也要有某種基礎? 或是需要某種歷程?其實是可以探討的.如美國在內戰結束後100年,黑人仍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直到馬丁路德金恩,那麼中國在鄧小平開放經濟改革後不過10年,就要提出對於1989的疑問會不會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標準?一個廣納型的經濟制度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時,才可以或可能推動廣納型政治制度的產生或啟動?廣納型政治與經濟制度一定要齊頭並進,還是可以有先後次序?可惜都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論述.事實上富裕國家制度往往是各種力量在長期角力中平衡的結果,很可能廣納和榨取型態都不是固定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在兩者間徘徊,並不如作者說的那麽容易釐清,其次,歐美制度的形成是有其演進過程,1668光榮革命之後,至少也要再過200年才有了全民選舉權,如果只是就今日富國窮國的差異比較,除了優越,實在看不出能解決什麼現世問題,通觀本書,作者只是在列舉結果,卻沒有對過程作詳盡的研究,其分析難免淪為過於靜態與片面.

  本書論據有明顯的傾向性,迴避了很多不能解釋的問題,作者忽略了如中東油國的問題,按照定義這是一塊絕對榨取型政治制度,甚至連經濟制度也是榨取型的地區,又比如新加坡的政治制度絕對不是廣納型,卻是東亞率先發展的富裕國家,東南亞是榨取型政治為主的地區,但沒有政治力量的華人能主占經濟地位且外於政治力,再如亞洲四小龍中,韓國的財閥,台灣的政商,香港的買辦,新加坡的主權資本,原則上都是先從榨取型經濟制度出發的,更別談政治上曾出現的威權者李承晚,朴正熙,蔣介石,蔣經國,李光耀,或香港式殖民政治,這些都是與作者所提背道而馳的例證.此外中南美,非洲國家不斷動亂,區域的和平長期不存,實際上與冷戰時美蘇兩國的國家利益有關,甚至於過去的殖民歷史都是歐美國家的私心作用,這些都全不在分析的考量中,實在有簡化問題的嫌疑,也是前面所提這些發展成功的案例,它的過程與制度作用經歷,絕對比單純以當前狀態的結果論更為真實,一個榨取型制度的國家該怎麼啟動才有機會轉為廣納型才是解決世事的重點,也是書最末所提的賦權,問題是該如何賦權?特別是在一個榨取型政治,乃至如獨裁嚴控如北韓之國,要如何才有機會改變,這才是人們關心的,可惜,本書沒有告訴我們這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