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Quants: How a New Breed of Math Whizzes Conquered Wall Street and Nearly Destroyed It
這書寫一小群人的故事,那些用數學,物理學作為交易思考,工具,發展透過超級電腦執行交易的人.簡體版直接音譯Quants為寬客,個人覺得平平,但也想不到更簡單的名詞,所以依然用原文Quants表示這些人,這書本地沒有翻譯本,暫時沒有繁體書,內文有部份少見的金融名詞,想看簡體版的會遇到譯名與本地不同的地方.
這個題材一般人接觸少,本地書商出版的可能不高,但個人認為對金融交易有興趣的一定要找來看看.很不錯的一段故事,一段歷史,一群有趣的人,作者Scott Patterson的立場雖明顯,但不那麼道德,不那麼市儈,他清楚沒人是為了拯救世界而加入到金融交易這個工作領域,也清楚沒有一個自認高人一等的人會質疑自己的所學,所思,哪怕那可能只是一個幸運的人而已,因此有人興盛,有人衰敗,但暫時的沒落不代表就此沉寂,總有一天他或他們都會想再起風雲,至於興盛者則更渴望延續不敗的神話.
作者巧妙的從Edward Thorp這個怪傑談起,這位寫過Beat the Dealer這本書的撲克高手,同時也是一位厲害的對沖基金操盤人,把他用在玩21點的經驗,轉換到可轉換債券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交易模式,並寫下Beat the Market這書,作者即藉著Edward Thorp此人的生涯慢慢的進入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的計量交易.於是一個接一個的Quants登場亮相,Peter Muller,Ken Griffin,Cliff Asness,Boaz Weinstein ,James Simons,Arron Brown這幾位操盤人構成本書故事的主角,而與這幾位站在對立面的則是Paul Willmott,Benoit Mandelbort,Nassim Nicholas Taleb,而在書的最終Edward Thorp又回到了主角,在認為計量交易在市場氾濫預言會造成災難後,Thorp退出了交易,卻在2008年次貸風暴下重新回到交易中,以善始,以善終,雖然他不是獲利最高的Quants,卻是這本書中最具智慧的Quants,也幸虧他不是生在東亞,不然一個以專業研究撲克的人,是不可能在我們這個社會體系下生活的,且作者自己可能都沒有發現,Thorp的交易思考與行為,才是真正高段的投機客所追求的,交易是複雜的心智活動,單純追求聖杯不過浪費時間而已.
Quants的發源與Fama效率市場假說密不可分,理論指出市場上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所有訊息一傳出,理性的人就會立即行動,資訊會迅速的反應在價格上,因此無人能藉此獲利,市場將始終保持在一種均衡狀態,但此種均衡的隨機過程被認為與物理學裏布朗運動類似,以致於從經濟學家,接著數學家,到物理學家紛紛加入對價格波動的探討研究,由學術轉進金融實務,華爾街的投行,券商,研究機構,基金等企業開始引入Quants參與實務工作.他們的目標卻是發現金融市場突發的無效率處,透過這種短暫的價格失衡,建立部位,待價格恢復均衡,就能賺取其間的價差,在本書中不論是哪位投機客,用那種方式,工具,程式,其目的都是在爭奪以上的區塊,這是看懂本書最基本的認識.
注意Quants的目標與Fama理論的差異,Quants推斷市場並非總是有效的,這些人非泛泛之輩,多數有著長春藤聯盟的學歷,或是天才駭客,或是西洋棋大師級高手,或是資訊通訊,語音識別技術的專家,職業撲克高手,他們精心打造的是用高科技手段的電子交易系統,是交易器械中的王者,出擊快速而冷酷,宛如秒殺劍客,,透過超級電腦精確運作,排除了人類交易的主觀,行動快如閃電,能在毫微秒內完成千上萬的交易,面臨危險也能快速退出,,配合利用擴大槓桿,將微小的利差累積成巨額的利潤,透過這種交易模式,有幾位精於此道到的大物,Morgan Stanley的自營部的Muller,Citadel Investment的Griffin,AQR Capital的Asness,德意志銀行的Weinstein與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Simons就是個中好手,書中對其中的每一位從就學到從事金融交易的歷史都有清晰的描寫,他們都有這顯赫的績效戰績,而且經歷80,90年代的風光歲月,創造出令人羨幕的獲利,跨進新的世紀,這些Quaants更是如魚得水,各個崢嶸.直到2007年的次級債券風暴,才有了令人驚心的過程,有的終於下墬,如Asness,Weinstein,有的持盈保泰,如Mudller,有人持續創下佳績,如James Simons.,這名Quants界的好手自1988年創對大獎章沖基金以來,保持年報酬率34%的成績,此人正是一般人不喜歡的數學家,其學術成就,並不亞於金融操作..
2008年對Quants是艱辛的一年,因為,發生了Fat Tail,對常人來說是次貸風暴,對Quants而言就是發生機率極低的事件,且連續不斷,造成流動性風險,以致於他們多數無法安全下樁,一個個困死在市場與制度兩相交迫的威脅中,三種失敗的模式,一是對沖不足,放空低評等的CDO,買進高評等的CDO,結果買進過多,以致當風暴發生時是站在錯的一邊,二是制度因素,風暴發生後,政府某段時間禁止放空,對於某些成功放空的對沖基金而言,必需強迫回補,但做多的部位卻在市場下跌中無力回天,也就是死於政府的因應,其三,對沖基金的龐大規模在流動性轉低時,簡直是遇到了無解的困境.
Fat Taill,黑天鵝效應,Benoit Mandelbort,Nassim Nicholas Taleb兩位早就提醒過金融界,也寫過專書,並不是什麼太罕見的理論,但鮮有投機客願意放進心理,因此當機率幾百萬分一的事件連續發生後,Quants即使想奪門而逃,也是僅能在岝門中循序而出,落後的人自然限入絕境.雖然Fat Tail可以用來譏笑某些Quants的自大,但要這些人以此而放棄個人生涯與信念,是不可能的.而我們閱讀此書也不能單純陷在作者佈控的邏輯地圖中,畢竟,還是有Quants逆勢攀高,大獲成功,且即使非Quants也鮮有人能完全不受次貸的影響,回規投機交易的本質,就是風險控管,而這與交易人是採用什麼方法,系統,聖杯沒有關係,作者也從Thorp的經驗發現,凱利公式是一個簡單不變的道理,高手擁有的就是一個平凡可執行的系統加上一套好的資金管理方式.
金融工程,衍生性金融商品,計量交易等事在這次貸金融風暴後被視為是罪魁元兇,一般大眾對這些東西雖然不了解,但也深受其害而跟著痛恨,個人以為,單憑數學,物理,超級電腦,衍生商品就要毀滅世界,也太看重這些東西的價值,最大的問題,應該不在這些可見之物,而是金融監管跟不上金融創新的腳步,雖然自由市場主張減少人為操縱管制,但這並不意謂著放任不為,與其怪罪這些工具,不如好好想一想,次貸問題是CDO,CDS?還是人為的賄賂無能?是評等機構失職?是審計者失職?是證管會失職?是央行失職?還是政府失算的房貸政策自己創造的惡魔!借用流行語,金融業者都已經上太空,政府監管者還在殺豬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