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橡皮推翻了滿清  

橡皮推翻了滿清

 橡皮推翻了滿清?書名有吸引眼球的效果,畢竟它有趣無釐頭又出人意表,此地橡皮是指當時全球商品中的橡膠市場泡沫化,泡沫破裂而讓清朝滅亡,不過它當然不只如此,書試圖從盛衰循環大歷史角度來看清朝覆滅,在王朝盛衰循環的基調中,引用馬爾薩斯人口論,闡明糧食收成趕不上人口成長可能引起的民間動亂,而當國家進入循環動亂時,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個別突發的隨機事件是如何加速這種敗亡,或者沒讓情況更糟得以苟延殘喘,因此橡膠市場泡沫破裂可以視為當時壓垮滿清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可以是1911年引發蝴蝶效應終結清廷的一個擺翅,作者藍弋丰以大量史料結合諸多史家觀點來為這個基調搭橋鋪路,雖然不見得有創新,但融合從地方民變,官家派系,國際政治,內廷黨爭,乃至施政革新手段的爭論,換了一種論述筆法,卻有另闢蹊徑效果,畢竟如果僅單從經濟史上論述,這書恐怕難免枯燥,外插了大量的史料,一面重整並澄清清朝中期後的某些歷史事實,它加深了閱讀趣味性讓它通俗化,看來旁枝蔓雜,但並沒有因配合大眾口味而讓基調流失,重寫滿清滅亡的那段歷史,原則上寫得不錯,至少從本地鮮少有歷史專題的書籍,少數有的書通常也難逃政治偏見的角度來看,這已經是不錯的一本,雖然對我來說觀點並不新穎,但正是同樣的國內作品太少,甚至幾乎沒有,才顯出這種觀點出發是值得鼓勵的.

  科學問題上,通常只問一件事,為什麼?換到工程學則成了問,怎麼做?而倫理學上則討論,好不好?那麼人文學科呢?關於經濟問題如景氣不振時,普通人只管好不好,不會在意為什麼與怎麼做,只有政府必需在意怎麼做,而研究經濟者至少要從知道為什麼開始. 好不好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往往受個人價值觀左右,寫作人文社科題材時,個人價值與科學客觀論述時有相互干擾與衝突,要說能完全避免價值觀影響並不容易,但只要能提供一種意外,全新或更貼近事實的手法,個人價值觀做預設立場的寫作融入客觀的分析中,有時也有驚人之作,像亞當斯密,李嘉圖,約翰彌爾等新古典經濟學家的價值觀就創造出令人佩服的思維.從這個角度,橡皮 推翻了滿清某些訴求如打破歷史教育中導入的國家主義,愛國主義,造神冒功,詆毀陷害等等迎合當政者思維的陋習,確實有達其目標,算是合宜的作品,而以上這些偏誤行為,並沒有因為當權輪替而從市場上大多數的書籍中消失,只不過是換了合於新主人的觀點來做諂諛,於是就有了常見書籍的幾種特點.

  其一是寫作論述僅合於特殊理論,某些書籍所提的觀點只能在一種特別狀況,條件下才能成立,並不具備普遍性的解釋能力,其二是套套邏輯,即所提出的觀點是一種不會錯,但也沒有解釋任何事情能力的觀點,比如四腳桌有四隻腳這種論述,其三是受制於個人價值觀,即書籍寫作完全以作者價值觀做為論述核心,完全無科學性,只在人是否信仰,其四是所有論述皆為謬論,是從污衊或無邏輯的態度出發. 原則上,一本書只要能夠避開以上四種特點,就有了值得翻看的價值,至於能否創新或有驚人的發現,那又是另一個層面的事.如果這個人口循環論循著史跡有作者所述的1900,1860,1820每隔約40年因人口問題所引發動亂潛藏因子,而又能連結出一個通俗又有解釋力的史實論述來說明如太平天國,庚子拳亂等事件始末,與這些事件背後一般人眼中看不到的思想邏輯,不管這見解是否新穎獨到,單從通俗化的目標,它能一面引起普通讀者的興趣,又能兼顧不失其嚴肅求真的立場,就是最大特色,此外本書作者邏輯論述嚴謹足以打敗本地書市中一堆爛東西.

 只要看這書關於光緒,慈禧,與袁世凱三人的事跡與論述,就知道它有了特色,光緒不再是戲劇中的悲劇英雄,也非懦夫皇帝,他有主見,也權謀,也有不通世事的天真,慈禧並不昏庸不迷信還是朝中推動西學的主張者,更沒有大量挪動海軍軍費以造頤和園,同時慈禧竟然是個相當懂得制衡不同派系的人物,書中呈現的是與影視劇中的那個朽腐老太婆完全不一樣的面貌,袁宮保官場鬥爭並非一路算計的卑鄙奸滑,仍有真才實學特別是戰術軍事.既然要擺脫孫文的糾纏,就沒有必要繼續詆誨他人,所以還原袁世凱,李鴻章,慈禧等眾多歷史人物的樣貌,並且對事件因果間的關係有更緊密的連結描寫,讓這本書充滿大量故事,事證,與對照的內容,個人認為頗為中肯,此外如湘軍淮軍的出現如何讓清朝緊密控管節制的地方制度瓦解,又如李鴻章與左宗棠之爭,首對塞防與海防在國家安全,國際關係,外交,軍事等影響,立憲與革命主張者的真面目等內容,還有淮軍之後清廷如何變成了北洋系統主導軍政權力的國家,袁世凱的下台與再起,當然更包括一般人不曾留意的19世紀國際金融,商品市場,全球化貿易對於各地或新國家建立的影響,更是基調的重點,即使這些可能在史景遷,唐德剛或茅海建,林滿紅等人的書中看過類似的內容,但通俗化的讀物能包含這些觀點,還是推薦的,如果要挑毛病,就是第三部份的酸度高了點,有網路文章味道,要把神話人物拉下神壇,說明事實確有必要,但畢竟不是這些人自己要求登上神格的,所謂秀才革命三年無成,雖然革命黨並不是傳統上的農民起義,但從以武力推翻統治者的角度,很少會是那些品格高潔的道德先生,即使他們是偷雞摸狗的盜賊或山野綠林也在情理中,所以有愚蠢不顧不思大局的暗殺,貪瀆,私人野心,弄虛作假,並沒有太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後人的矯飾裝扮把這些人的面目刷白了,其實也刷黑了,當然酸也可以當作特色,只是比較前兩部份酸度大了點.清末就是要寫這些才精彩,有立憲主張派,革命黨中派,清朝遺臣派,地方督撫派,還有那種靠一枝筆一張嘴皮闖天下的文人,各方勢力在此交錯,正因為複雜才更貼近真實,才是真正的革命尚未成功,更反映1911~1949間中的一大本糊塗帳,那才是被偽裝矯飾更多的一段歷史,各種貪婪,變臉,利益勾串,反覆無常,是此前清末各種勢力的延續再生,可惜精彩大戲早被國家歷史教育給一刀砍光了,也許作者該繼續寫下去才對.

 扣掉學術上的專著,本地通俗性的歷史書籍原本就不多,近來"翻譯簡體書"又成了出版商賺快錢的顯學,所以雖然書店擺放歷史書的量增多了,其實多數是對岸作品的繁體化而已,書商短視除了自己賺不到對岸讀者錢外,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出了某些論點的話語權,相信這一點也不是文化人樂見的,因此不論是從商業利益還是觀點交鋒,類似橡皮推翻了滿清這樣的書應該是越多越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