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子他說 + 老子他說(續)  老子他  

老子他說 + 老子他說(續)
 
  記得上學那會兒,有一門必修課,個人不是翹課就是坐在靠窗的位置看風吹動樹葉,偶爾靜默的課堂上會有一些對話,發問者質疑講台上正論述的某些觀點,有無道理並不能判斷,權當作信者恆信,只是一到了考試,質疑者還是會把他們質疑的書中答案寫在卷上,而這才是個人對那門課最深的印象,當人們信奉或反對的東西與個人的利益衝突時,所謂的真理就變得更清晰.那門課稱是某特定政治人物的思想,特定人思想本身不一定讓人討厭,往往是那些強將它硬性放進課程中的人讓這門課變得令人生厭.對了,那門課據說叫國父思想.

  這年頭已經沒有官家的強迫,也許反而更容易放開來面對一種思想觀,道德經不必再尊為不可侵犯的聖物,同時讀它非但不落伍,還是相當流行的學問,,流行歌手唱了老子說,畫家也完全將道德經給連環漫畫了,因此就算附庸風雅,也已經不是只有老先生才會看.

   雖說是兩本書,其實就是一本,說的就是81章的道德經,老子他說該如何解?直解是老子說,個人來個曲解,老子他說,有個他,就該有第一人稱,變成他說老子,他是南懷瑾,他也可以是你.當然如果只是簡單瀏覽古代人思想典籍,其實不適宜直接來寫個心得,作者花了許多時間,寫了50多萬字來解釋只有五千多字的老子道德經,而我們匆匆看過,能自以為得到甚麼嗎?但正是如此,才更該先釐清楚.否則隨便用力,豈不有浪費時間的可能.這種古人思維經歷時間,政治,文化等層面的洗滌,難免都高掛神聖不可侵的一面,縱使並沒有過多的讚譽,一般人能不碰自然選擇不碰,不單是道德經,對於儒釋道三者的入物,書籍,思想種種,似乎早已是社會本身難以言說或批評的神物,或許有部分的人不視其為毫無疑問的思想,縱不批評但也因為自身非文化發言的主流,或因缺少話語權選擇至少不要犯眾怒,部分原因是從受西化思想洗禮的回饋,而非對老子,或道德經有任何哲學性的思考批判.其它或因為畏懼眾怒,或因這些傳統思想的政治地位,或是它的神壇性,致使個人無力或無膽站在對立面,最怪的現象是,道德經也好儒釋道也罷變成了一種修煉的手法,流行的時髦,參與者不少,玄之又玄,到底是做聖人還是常人也都不一定弄得清楚,所以雖然形勝於實者更多,加入者卻只有增不減.政治上的作用,則是它們進了教科書,教書的人自己都弄不通了,何況學生,上古的文字,害慘了學生,害得學生離開校園後打死也不願再碰,正是有這麼多的怪現象,反而顯得特別,也許讀道德經學不到什麼,但竟能從旁還看到些人群中有趣的東西,甚至比讀經還有趣,還更值得思考.


  凡事必然有好壞兩面,道德經內容與相關諸多研究存在正確的一面,自然有錯誤的一面;基於事實只有一個,眾說紛紜的道德經解釋中一定是錯誤的多於正確的,但比起錯誤,對於現代人來說,真正的問題是葉公好龍,人們不見得真的因為喜歡而研讀,甚至不知對什麼讀老子,只能人云亦云,反正扯上道家,老子,修行,給人高妙,高人一等形象,對於個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同時不會得罪任何人,何樂而不學呢?似乎還成了一種表彰自身的工具,正因為這些種種世俗的理由,才產生更多錯誤,最常見的錯誤開始於論述,首先是理解的錯誤,望文生義者各有其解,其次是自我延伸的錯誤,浮想連篇,作為古體,道德經這書原是不分章的,不確定那個年代起自作聰明的人把老子分成諸多章節,誤導了一些文化人的過度暇想,甚至在前人胡思的基礎上又產生的新解,其中很多是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氛圍與制度的掌控,更甚者到了現代完全,以營利為前題的解說老子,硬是套上了人生哲理,以便吸引眾中,其後更因此產生文章斷句的錯誤,這個錯誤是很時髦的一個錯誤,完全就是為了開館招生或演說吸睛之用,別說旁的,光是靠講解老子賣書開課者,歷來已不計其數.而當一個所謂思想進了神壇,聖典的地位,除了膜拜的作用外,怕是已經越來越脫離原先的意義,個人至少覺得以現代觀點,對一個言必讚黃帝堯舜社會的言論,怎麼可能一點懷疑都沒有,好古非今是問題,封建本身是問題,更何況是對於當時個人價值觀的描寫,難道沒有認知的偏誤?至於上古當時是否為信史,更不無疑問,只是當人們的疑問出現,往往得到回應的是你理解錯誤,老子不是這意思,或是你的觀點很好,道德經中其實也有同樣意義的表示,在某某段落,然後就會發現個人的質疑是白忙,至少對已近宗教者而言,是不能問過的,猶如一種迷信,於是,與其說是解說經文,還不如說是為了證明經文為正確而以一個個存活者偏差的故事帶入答案.

    對於老子學說,自古以來就有贊成,也有批評的甚至於痛斥的,像朱熹那樣最具代表性,朱熹認為老子耍權詐,存私心,視老子之學與申韓之術為同一基調,認為申,韓等法家刻薄少恩源自老子思想.而朱熹的"楊朱之學出於老子,將楊朱"為我"之說與老子"欲成其私"視為一致,老子的無為,朱熹以為是"全不事事","不要與事物接",而且他認為此種無為觀念充其量"只是欲得退步占姦"的智巧,其後程灝雖則注意到無為,有為的密切關係,但是他將這關係當有為而以無為為之解釋,是一種私心的機巧,遂使無為成為一種出於虛矯的有心的無為.史記貨殖列傳開頭即寫道"老子日: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是以後世有人根據這一條,指出司馬遷提出了批評,指斥老子的思想行不通.

    相對的更多數人把老子當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來看,而且認為他的智慧深不可測,史記上孔子對老子的印象,是說老子像龍一樣,永遠見首不見尾,神秘莫測,變化多端.現代人當老子智慧關鍵在於它是一種終極智慧,他所關心的問題是終極問題.是無法用邏輯,經驗,計算和實驗來證明或者證偽,這樣的一個存在,既是存在又是本質,既是概念規律,又具有神性,理論性,老子創造的就是道.讓信奉者有一種至上感,有一種萬物皆備於我,一通百通,一順百順的感覺.對老子來說最根本的存在就是本質,樸是本質,是原生態,原生態的存在就是本質,就和老子見到了世界的那個本源本質一樣.當然,對於不信奉者,恐怕以上諸相皆是陌名的自我想像庸人自擾.

 不寫關於對這五千字內容任何感覺性的想法,畢竟一個人的心得成了這本老子他說,歷來眾人也做太多了,無盡的延伸,更多的解讀,是否更能證其道理與價值?還是更添神聖不可侵之名?價值觀的東西,無非在信與不信間,之後才有相關的動作,南懷瑾用了50多萬字來解這道德經,是他的行為,我們花時間閱讀,一樣有所回餽.也許不會去全然接受,但總是有那麼點思考就夠了,這已經是一個連尼采都可以超譯的年代,其實內容都是作者自己在說,讀者看得有趣,賣得挺好,也就行了.老子他說解釋了前26章,續集則解剩下的55章,可能是跨期太久,續集的內容不如前者,顯得過於簡短,比較之下難免覺得虎頭蛇尾,頗有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