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在假日裡讀本小書,輕薄短小卻是一個大題目.這書好呀,作者直白的文字,不矯揉的內容,簡潔卻又清楚寫出歐洲歷史,本地出版商頗自信的將書名取作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沒有直譯英文書名,果然名實相符.一本小書足以壓倒讓本地學生厭惡背誦的歷史教科書, 說實在的,其實它也是一本教科書,作者John Hirst原來是寫給澳洲大學生讀的教材.但一直到最後一頁,也不會感覺是在讀一個教材,應該說作者把自身的理解以特別的方式呈現出來,而這才是真的寫作,不會因題材嚴重就刻板起來,也沒有輕薄短小就一定要取悅低俗,它的廣度與思考連結只會使人想一直讀下去.

 這是本一家之言,正因為這樣才有特色,那種刻意為取公正的歷史教材,以多人編撰審定的反而剪剪貼貼,要顧及各方的想法,非但失去特型,甚至完全沒有精神主軸,成了年代與事件堆積的文字.其實,寫史本來就是主觀的,對一事件,或一期間的看法解釋本就有各家之前,不同的看法,人們只能靠著自身多閱讀比較不同,沒必要找尋一本踩在公正宣告的樣品.它既未採用神話開頭,也沒有詳談渾沌不解的起源,它是從一個貫穿的主軸,三個基本的元素來形成這書,或是形成整個歐洲由一小片的文明,發展成近代全球現代化的發動機.這三元素是古希臘羅馬學術,耶穌基督教會,日耳曼蠻族.

 一般教科書中未必沒有個別談這些元素,但沒想過將這三者連結寫出一個古典時代的歐洲,或許就是集體創造不可能發生的,理性,宗教,種族,語言,政治,文學,科學,建築,甚至國家的分野,都從這三個因素交錯而來寫的頗簡單精彩,又不必背誦,提供很多過去從沒想過的關聯.比如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的天主教情結,在如何與新教對抗的情況下,提高了英格蘭的議會地位,下層階級的公民權利就這樣被創造出來;此外如西羅馬帝國消滅後,教皇尋求不到君士坦丁的實質支持,只好在羅馬當地尋求蠻族的幫助,綜合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教會權力的衰弱,無法自保,只好尋求一個保護傘,於是就出現了神聖羅馬帝國,伏爾泰筆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邦聯國,以前其實是想不到這種體制鬆散的國度形成的因素,可Hirst明明白白的寫出這個關竅,一下就令人恍然大悟.於是,以前當我們看到中世紀的歐洲地圖,在意大利以北到今天德意志波蘭境內,有著數不清的國家,搞不清這究竟怎麼回事,但看完這書,就算記不清半個城市,選侯國的名字也都不重要了,因為知道他們產生的基本因素.此外則是一些歷史上矛盾又有趣的事,如猶太教與基督宗教與宗教典籍的彼此關係,甚至伊斯蘭宗叫的源起,又如法國與德國人,甚至英國人,其實都是同源,法蘭克王國分裂出來,距今也不過千年而已,但後來卻弄到世仇般屢見刀兵狀態,而日耳曼在近代被,凡此種種對應這歷史簡直是諷刺,但這種寫法,就是擺脫以往那種專注在個體事件的放大效果,代之以不全然的機運性,只是放在拉長的時間軸上,少了那樣的絕對性.

 作者捨棄了傳統歐洲範圍內部與外部的互動,所以現代的東歐,俄羅斯都沒有放在這本書中,也沒有深談草原民族的入侵,或東西商業文化交流,而後來的發現航路新大陸也沒有詳談,書主要是放在歐洲從希臘羅馬的城邦文明發展以來,如何在基督宗教傳入下改變了原有的文化體質,希臘在幾何,數學,哲學,藝術的傳統學術上融進了以軍事法律見長的羅馬,而這種融合又如何藉由領土的擴張,對軍隊的開支需求產生出對嚴密政府的機構的需要而由鬆散的共和國轉進羅馬帝國的專制國家.這個獨大的羅馬帝國經過三次主要的外來者入侵,北方的日耳曼蠻族,來自東方的伊斯蘭教民族,與北歐的維京人入侵,這些外來者帶來軍事,政治,語言,宗教等的衝擊,因此衍生出了本書一部份主要的重心,在政治組織,藝術建築,法律與文學,特別是帶回了古希臘的古文典籍,讓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找尋過往希臘文化的美好,從而產生法國的啟蒙思想與德國得浪漫主義,與遍及大部份歐洲的宗教革命,個人喜歡這種寫作的推衍方式與他寫史的重心,不再是戰場勝負,各種和約,或是政權更迭.當然,這也是為何中文書名副標是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樣深,因為作者在書的最後就是要談這一點,而不是單把這書當成流水帳來寫,就歐洲是引導現代文明Hirst提出了看法,也比較了中西在制度最底層結構與元素的差別,但其實稍嫌簡化與結果論,不過這原來就不是一個小題目,光憑現代化的發源與地緣發展就足以寫下好幾本專論,因此倒是不必過於拘泥於歐洲優勢論的可能偏頗,單純當作是一種個體角度的看法,也是不錯的態度,其中關於英國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農奴制度,與生產力提高之後的城市與農村人口的移動,糧食的增產與運送的改變如何影響歐洲社會階級的變化,都是寫的簡化但很有條理的內容.

 前面說過這是一家之言,所以書絕對是主觀的,對於歐洲的歷史,文化,Hirst確實擺進了許多正面的評價,個人有同意,也有質疑的地方,但我覺得即使如此,也無礙於我們看這樣一本小書,一段長達2200~2500年長的時間,能夠找到這樣的縮影方式,極少對個體的批判,而集中焦點在整體性的行為與互動,近看無因,遠看卻似蝴蝶效應一般,一見看似無來由或偶發的事件,卻在週邊或下一個時間產稱另一種漣漪,然後就是傳送烽火般,一站接著一站燃起新的事件與結果.羅馬人接受基督教,卻沒有想過因為宗教的習慣而保存了希臘的科學與藝術文明,為了維持教皇權威而有了神聖羅馬帝國,為了保持英格蘭新教獨大而有了光榮革命,為了脫離教廷的控制,而藉由宗教革命產生新的民族國家,這些都不是在原始事件發動者所想像的結果裡.這種歷史寫作的方式有它的特殊,正如Hirst所說,他的目的是從中找出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這些元素如何透過時間重新組合,從古舊中形塑出新的樣貌;看舊有的東西如何屹立不搖,風雲再現.當然這種安排對於想以傳統方式從個體了解歐洲歷史的人可能不習慣,太多刪減與簡化確實會減少對歐洲單一國家,區域,或民族發展的深入了解,另外在主觀的導引下,部份人,特別是本地這種教育制度下的人少了另類思考的可能性,而又把它當成是另一種標準答案.

 看這本書不需帶包袱,也不管個人是否有偏見,能把這麼大的題目以單純的200多頁文字寫出來,輕鬆有趣又不失深入性,特別是對想了解或閱讀歐洲各別國家,民族,區域歷史又沒有太多底子的人,倒不失為是一本拿來敲門的讀本,後面接著書中參考的典籍,或讀一些傳統的歷史作品,應該至少沒有太大的問題,它雖是教科書,卻比太多的歷史書乃至小說寫的更好,值得一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